◇李建友
市中区白马镇(旧称茂市镇)是内江著名古镇之一。她经济繁荣、文化底蕴深厚,尤其是秦汉时期的盐业及清代甘蔗的引种、近现代的糖制品、酒精生产等,在内江的工农业历史上书写了重要的一笔。
《华阳国治》载:“汉安县,有盐井、鱼池以百数,家家有焉。一郡丰沃。”(齐鲁书社重刊《华阳国志》40页),时可称经济大县,有盐井12口的黄石镇(今白马镇黄石村)以盐井之多称雄全县。至明代,县府曾于洪武二十二年(1389)在黄石设盐课司。清代晚期,内江盐业资源逐渐枯竭。因盐而立的黄石镇废后,“盐课司”和负责盐业交易及设官取税的部门也随之移驻于茂市镇(即今白马镇),但黄石井这一地名保留至今。
明代,白马就形成集镇,镇多庙宇,故有“白马庙”之别称。1937年,内江至自流井(今自贡市)公路通车,汽车穿镇而过,食糖交易旺盛,街面商店增多,镇区经济发展较快。
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福建人曾达一从福建引进新的优良蔗种和制糖技术到内江,其地点就是今市中区沱江乡梁坝村,沱江乡因此成为内江近代甘蔗生产的重要之地。
钟荣普,是内江见诸文字经营糖坊第一人。钟荣普为广东兴宁人,乾隆甲戌十九年(1754)来川,在内江茂市镇九根树定居,以甘蔗做原料开设糖房致富。
从曾达一到钟荣普,两位外乡人先后来内江落地生根处,均选择茂市镇附近,其发家生息的共同点都围绕甘蔗做文章,为发展经济的首选项目,获得成功后,大面积地在茂市镇(白马庙)及邻近地区乃至沱江全流域推广,成为影响一方经济的人物。内江因此以“甜城”而闻名。不然,清同治年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到内地旅行,了解到四川的糖运销到甘肃、新疆情况后,怎会颇为吃惊地在他的著述中发出“四川这个小小的地方出产的砂糖,怎么能供给那么广大的地区,委实令人惊异”(郭声波《四川历史农业地理》194页)的感叹呢。四川的糖,内江约占四分之三,李希霍芬惊叹的四川糖,主要指内江糖,其中就包括了茂市镇及附近地区。1934年,内江全县有糖房794家,茂市镇及附近散布的就达122家,居当时各镇乡首位。抗战时期,内江县城的桂湖街及河坝街与茂市镇、东兴镇已发展成为糖制品主要生产和集散地。
1942年,川康区食糖专卖局在茂市镇设立业务所,指导这一地区的糖制品营销及糖税征管业务。
台湾研究蔗糖的学者陈祥云教授在其论文《蔗糖经济与城市发展:以四川内江为中心的研究》(1860年~1949年)前言中说:“整个沱江流域市场发达,糖市林立,如内江的茂市镇等,颇负盛名。”更是对白马经济文化的印证。
新闻推荐
内江变绿了,一排排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的风景树木,胜景如画;内江变美了,穿行市区,一幢幢拔地而起的现代化建筑、一个个优雅宜居的住宅小区,让人感到舒适与惬意;内江更亮了,具有内江特色的印有“大千故...
内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内江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