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城改造,是市民反映最强烈、最集中的民生问题;
◆旧城改造,是直接关系城市形象,直接影响旧城居民生活环境、生活品质的民生大计;
◆按照“半年有改观,一年大变样,三年‘脱胎换骨\’”的工作目标,今年下半年,市中区启动了一系列旧城改造项目,点亮54万市中区人的新生活。
◇本报实习生韦小梅
23条“背改” 换得群众喝彩
力争城市面貌“半年有改观、一年大变样、三年‘脱胎换骨\’”已实施一年有余,走在大街上,你会发现诸多“大变样”。
但步入背街小巷,“风景”可能大相径庭。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背街小巷的居民或多或少被“路不平、水不畅、灯不亮、街不净”而困扰,纵横交错的背街小巷正如毛细血管一样影响着内江城市大动脉。
■首次大规模的集中道路改造。
今年,随着23条背街小巷和城中村道路的陆续改造,意味着市中区城区背街小巷将“脱胎换骨”,意味着区委、区政府将不负众望,用实际行动实现对广大市民的承诺。
“23条”包括群众村、棬子路棬子巷、牌楼路3巷和4巷、箭道街、三八街、文农路、劳动村、红和路、清光亭垃圾库道路、阴家巷、腾飞路背街道路和甘泉寺垃圾库公厕道路等。
6月24日,正式开工建设。第一站,甘泉寺垃圾库公厕道路改造,结束了长期以来的“脏乱差”现象。第二站,第三站……
记者从市中区住建局获悉,市中区要充分利用2013年下半年时间,通过硬化道路、维修改造人行道,疏通排水、埋设涵管等形式进行背街小巷和城中村道路改造;并根据地形安装灯高为4~6米的路灯提升亮化,确保今年实施改造的背街小巷、城中村道路达到“路平、水畅、灯亮、街净”标准。
截至目前,已启动腾飞路水沟、文农路、劳动村、红和路、棬子巷、三八街梯步、清光亭公厕垃圾库、甘泉寺公厕垃圾库共8条道路改造。其中腾飞路水沟、甘泉寺公厕垃圾库道路改造工程已完工;三八街梯步为确保行人通行,已按计划分段完成3/4混凝土浇筑;红和路道路水稳层已铺设完成;文农路、劳动村道路基础换填已完成,计划及时铺设水稳层及商品混凝土路面;棬子巷、清光亭公厕垃圾库均在进行土方开挖、排污管的铺设工作,其中棬子巷旱厕已拆除,下一步将新建100m2的两层新式水冲厕。
■做群众满意的“民心工程”。
7月23日,区委书记官健率队调研城区背街小巷改造工作,先后深入文农路、红和路、三八街梯步、青光亭、棬子巷等背街小巷施工现场,详细了解项目的基本情况和施工进展。
在棬子巷,官健书记看到破旧的公厕时,立即责成相关部门马上制定改造方案,切实解决附近群众入厕和洗澡问题,得到了附近群众的热烈欢迎。
在文农路改造现场,听说官书记来了,背街小巷里的居民不吐不快。退休老人韩桂芳说,“修路是民心所向,感谢领导为我们做了天大的好事,圆了我们几十年的梦。”
原来,文农路位于市中区城南街道上南街,全长298米,涉及居民楼15幢左右。住在附近的居民都深谙其道:虽然乍一看是水泥路面和石板梯步,勉强能走,但路面破损严重、局部地段未硬化、下水管堵塞,经常污水四溢、梯步磨损、栏杆风化严重,带来较多不便和安全隐患。居民感叹“这条路‘瘫痪\’是迟早的事。”
第一次规划改造的文农路,只有100余米主线,至于文农路农业银行宿舍楼至复兴巷路段100余米破损石板梯步不在改造范围内。但大部分居民反映,这段路梯步狭窄、陡峭、高低不平、破损严重,即便是大晴天也很容易打滑摔跤。
于是,居民们积极争取改造。老人李碧芬的记事本上这样写道:
“2013年7月10日,看到文农路在改造,得知路面改造只到宿舍(川剧团职工宿舍)楼下;7月11日我代表群众到区政府反映,希望多修一段路,他们介绍我找区住建局;11日下午3点09分区住建局领导在开会,回了我一个短信,说已向有关领导汇报,本以为没戏;没想到,12日上午,区领导与工程师竟然来了。
经工程师现场勘测,并及时向领导汇报道路情况,这100余米石板梯步作为文农路支线,成功纳入了此次背街小巷道路改造中。”
记者在现场看到,工程车正在拆除破旧砼路面,工人正在疏通原有淤泥堵塞的管道,将改造为混凝土路面、铺设管网,来往商住户均自觉绕道行走。文农路口店主陈大姐透露,今天的生意最差,营业额大概只有200元,而平时至少2000元/天。但她毫无怨言,她觉得短暂的改造能换来更加通畅的道路、干净的环境,是值得的。
■一线蹲守全力推进“背改”项目。
像文农路这样,亟待改造的早期建筑,在市中区老城区还有很多。
今年以来,按照市上要求,市中区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对背街小巷整治工程项目进行了认真梳理和排查,决定对20条背街小巷、3条道路和排污沟渠进行整治改造,并积极向上争取资金,项目预计总投资1000万元。
具体如何实施?存在哪些问题?记者几经波折在“背改”施工现场采访到市中区住建局有关人员:
为强化推进,市中区建立了背街小巷改造工作推进领导小组,由区委副书记任组长;区住建局为牵头部门,负责改造的日常工作;区纪委、财政、审计等部门全程参与项目监管;街道、社区负责群众宣传、收集居民意见建议、发动居民监督工程质量和项目区域内违章搭建的拆除工作。
为优化施工管理,推进工期和进度,便于各工程质量检测、评定与验收、归档工作的顺利实施,减少改造期间给市民带来的不便,市中区将本项目划分为牌楼路、四方块、马鞍山3个施工区域,分片分段施工,确保12月底前完工。
然而,即使是这样的一项惠民工程,在改造和实施过程中却困难重重。改造工程虽然大家都说好,但在施工中难免会涉及到商住户的利益,导致实施过程中,增项增量多,违章建筑拆除困难等。为了按期完成改造,他们一线蹲点值守,一人扮演多个角色,宣传解释、组织协调、为民争利、监督实施等,经常加班到半夜,不敢有一丝懈怠。
今年内,市中区还将启动并完成民族路、太原巷、大西街、蛋市巷、大同街、小东街、东坝街、渝江路、江宁街9条背次道路改造,以及20条背次道路店招店牌改造,切实让背街小巷的路平起来,水通畅起来,灯明亮起来,街干净起来。
5街风貌改造 赢得完美蜕变
从房龄老、设施旧、环境差,到环境优、建筑新、空调雨棚规范有序,市中区新华路等街道前后强烈的对比源于市中区实施的临街建筑风貌改造。
今年以来,市中区陆续启动了5条街道的风貌改造,即:新华路、文英街、上南街、和平街、广场路。
风貌改造的内容主要包括:(一)对陈旧、破残、污损的建筑外墙面采用清洗或喷涂真石漆方式进行整修和装饰;(二)拆除原防护栏、花架、晒衣架、雨棚等;(三)对原安装空调外机统一规范调整;(四)拆除原建筑层面影响街景立面效果的违章构(建)筑物;(五)对建筑立面强弱电管线进行统一规整;(六)对沿线临街面阳台及外窗进行统一规范;(七)对沿线门面及门楣、门柱进行统一改造规范;(八)对沿线的广告进行规范整治,对店铺招牌广告进行整体统一改造。
据悉,整个5条街风貌改造总投资近9000万元,涉及建筑约140幢,涉及居民约4000户,涉及门面约1500户,可谓涉及面广、工程量大、工作内容烦琐,是一项不折不扣的民心工程。
为“稳质量、保安全、促进度”,把“民心工程”做实,市中区多次召开动员会、专题讨论会,对整治内容、改造方式、组织方案等进行相应安排部署;专门成立了街道风貌改造领导小组,由区委副书记、区长陈伦,区政府分管副区长牵头负责;从全区各街道及社区抽调精兵强将,组成协调工作小组,全面打响整治攻坚战。
早在去年12月,区委书记官健就组织召开了“街道风貌改造方案评审会”,听取了内江建筑勘察设计院及成都市风景园林公司关于新华路、文英街、上南街、广场路、和平街的街道总体改造的设计汇报,参会部门及相关领导对改造的整体定位、设计风格、重要节点打造以及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工作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和意见。
在区委书记官健看来,“立面改造整治,不仅关乎市中区的城市形象,更与居民生活环境、生活质量紧密相连,一定要抓好、抓实、抓牢。”
截至目前,5条街道已完成近40幢楼的外架搭设,其中28幢楼全面完成各项立面整治工作,涉及居民近1500户,已拆除防护栏、晾衣杆、花架近1000户,拆除面积近20000平方米,拆除二层违章建筑80余处,拆除面积近1500平米,移动空调外机近2000台,安装塑钢门窗近1200户。整个风貌改造工作有序进行,完成总工程量约四分之一。
改造中,市中区充分尊重民意、体现民意、重视民意,从老百姓实际出发,注重细节,加强宣传引导,以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良好口碑。
据施工方现场管理人员冯敬华透露,新华路有几幢楼,在建造之时就没有阳台,住户为了晾晒衣服方便,大多自己安装雨棚及防护栏。按照风貌改造要求,超出一定范围的雨棚影响环境美观,应当拆除,但不少居民不同意。为此,市中区充分考虑这几幢楼居民实际情况,请来设计专家重新调整实施方案,既让居民有地方晾晒衣服,又让整个外观不影响城市美观达到改造要求。
曾经饱受诟病的市中区老城区,似乎在一夜之间旧貌换新颜。回内江探亲的市民郭伟,一时间还不敢相信这突如其来的城市蜕变,他说,“以前的楼房新旧不一,年代反差大,防护栏、雨棚不规范,特别是背街小巷呈现出陈旧、脏乱、拥挤的落后市容。现在整个街景、楼房都亮起来了,干净、 明朗、大气,背街小巷也得到了改造,这才是大城市该有的姿态!
新闻推荐
7月31日晚~8月1日凌晨10级狂风夜袭甜城 多处行道树被连根拔起
(记者郭飞兰萍)7月31日晚~8月1日凌晨,内江市城区出现了一次较强的雷雨天气过程,市中区、东兴区出现了7~9级大风,内江师院附近则出现了10级狂风,风速达到27.5m/s。城区内多处绿化树被风吹倒。8...
内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内江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