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段春秀
一幅宽3米、长16米的巨制油画《通向众冥的自由之路》,将具有史诗性结构的众生相镌刻在画卷上,反映人类的“灾难”和现实生活的压迫,让人叫绝;
一幅《苍穹之眼》,作为唯一的油画作品数据,随 “神舟九号”首次进入浩瀚太空,让艺术界惊羡;
它们的作者就是刘亚明。
刘亚明何许人也?提起他的名字,很多人并不陌生。刘亚明是土生土长的内江人,也是蜚声国际的著名油画家。
春节前夕,居住在北京的刘亚明,不远千里返回故乡内江探亲,专程陪伴年事已高的父亲。2月5日,离开内江的前一晚,刘亚明抽空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
谈绘画:
“艺术是我的信仰”
谈起绘画艺术,刘亚明侃侃而谈,仿佛打开了话匣子——
“绘画艺术要最先从视觉上抓住人们,视觉最重要的是力量,是艺术家从思想和灵魂发出来的……”刘亚明说,他绘画不仅仅是从视觉上感染人,更重要的是将神秘的光感和色彩融入作品中。“我画的是人性的本色,很多是普通人。在我的巨幅油画中,那些人,说不定就是你或我!”
长16米、宽3米,由180多个人物组成的宏大的、具有史诗性结构的众生相《通向众冥的自由之路》就是刘亚明代表作之一。画面背景灰暗,阴云密布,象征着人类想要逃离现实生活,形态各异、内心躁动、彷徨焦虑的人群仿佛在奔跑。而在画面上,也能找到光鲜靓丽的颜色,象征着人类最终走向平静与光明。在这幅作品左下方,还能找到刘亚明自己,他也是其中的“人物原型”。
“艺术是我的信仰。”刘亚明说,有时隔两三天不动笔,他就觉得浑身不自在,绘画已经渗透到了他的骨头和血液里。
从事绘画四十年来,他把当今艺术分为四类:一是最伟大的艺术,可以震撼人的灵魂;二是创造一种风格和一种流派;三是表达审美艺术,给人带来美和愉悦;四是迎合低级趣味的媚俗艺术,属于劣等艺术。而刘亚明一直努力创作,让自己的作品向“一流艺术” 靠拢……
谈人生:
“希望我的作品影响更多人”
刘亚明跟许多的绘画人一样,却又不一样,一样的是都是从事绘画艺术,不一样的是,他在用绘画表达他对人类社会的思考——
“人的幸福来自哪里?是外在物质还是外在环境?”说起绘画的思想,刘亚明滔滔不绝,“外面的天蓝一点,我们就幸福一点;食品安全一点,我们就再幸福一点;生存保障多一点,我们又再幸福一点……所有的幸福多一点,我们的幸福指数就会越来越高……”
因此,他希望用绘画来表达对当今社会生存和思想状态的思考。也是基于此,“作品不为了拍卖而拍卖,也不往媚俗方向发展。”成了刘亚明的绘画 “底线”。
“我的最大愿望是:当我有一天离开的时候,我的作品能够影响更多人,我的名字能让祖上有光。”刘亚明告诉记者,这就是他追求艺术的“公心”与“私心”。
刘亚明说,这辈子他将创作四幅主题相连的巨作,用他的画笔“把忧患变成艺术”,第一幅《通向众冥的自由之路》反思人与灾难(现已完成),第二幅《苍穹之眼》表现人与天,第三幅反映人与死亡,第四幅表达天人合一——田园牧歌,人类的理想的生活图境。目前,他正忙于创作《苍穹之眼》,现已创作了一半,预计明年创作完成,另外两幅也正在构思中。
谈家乡:
“我受了内江的滋养”
“我是老内江人,离开内江三十年,家乡仍牵动我的血脉。”刘亚明现在居住在北京,对于家乡仍魂牵梦萦。每年他都会回乡探望亲人,陪伴长辈。“我的根在这里,这里装了我很多美好的回忆。”
在他随身携带的IPAD中,装满了他的家乡情怀:他曾经绘画的起点——内江老电影院、他儿时记忆的牵挂——东兴老街、他年少游玩的足迹——东渡浮桥……在和朋友和同行谈论艺术时,他总不忘“秀”一下自己的家乡。
四十年前,为了追求艺术理想,他放弃了稳定的工作,在世界各国如饥似渴地学习,不断提升专业水平,疯狂如颠地创作。经过多年的积淀,刘亚明成了蜚声国际的著名油画家,他的作品多次在国外展览时引起轰动。
除了个人努力外,他还归纳了一条自己成功的原因:“家乡是艺术的沃土,出了很多名人大家,有艺术的根和魂,我就受了内江的滋养!”
尽管刘亚明的个人画展已在多个国家展出,但因为种种原因,至今他还没有在家乡内江举办过个人作品展览,不免让家乡的绘画艺术爱好者有些遗憾。采访结束时,刘亚明向记者透露:“预计今年下半年,我就会回家乡举办个人画展!”
新闻推荐
敢于动真碰硬 坚持群众路线—— 基层党员干部热议解决“四风”问题
◇本报实习生徐艳梅“着力解决‘四风\’突出问题”,是内江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确定的主要任务之一。市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动员大会召开后,如何“着力解决‘四风\’突出问题...
内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内江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