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粒大小的象牙上,写下两行千古流传的诗句;巴掌大的有机玻璃上,刻下完整的《唐诗三百首》;普通茶杯大小的石头上,留下清朝的乡试考卷……这些都是内江老人高迅波的微雕作品。
高迅波今年84岁,说起他的 “雕刻史”,还得追溯到上个世纪40年代。
那时,高迅波还在上小学。有一次,学校举办“劳作比赛”,他在老家富顺县的老房子前找到一块石头,用小刀在石头上刻下“天下太平”四个字,竟得了第一名。
上初中后,高迅波因病休学,他便去富顺县代寺镇投奔哥哥。那时,镇上一名修表师的技术让高迅波十分崇拜,他每天都去看,久而久之,也学会了一些技术。
在朋友的资助下,高迅波买了工具,摆起了修表摊。按理说,高迅波修理钟表与微雕并没有关系,可实际上,这个工作让他不知不觉地掌握到了微雕技术。
每当找他修过表的客人再来修表时,高迅波都能准确说出上一次的修理内容,这让客人十分惊讶。原来,每次高迅波给别人修了表之后,便会在表背面的盖子上刻下修理时间、更换的零件等内容。
1964年,高迅波考进内江车务段,专门负责修理钟表。
两年之后的一天,高迅波到成都出差看展览,展馆里猪鬃微刻让他大开眼界:“猪鬃毛上竟然能写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太神奇了!”
回内江后,高迅波迷上了微雕,到处找猪鬃来练习刻字。后来,他还在石头上、象牙上、金银首饰上雕刻,只要能刻字的,几乎都尝试过。
1986年,高迅波退休后,有了更多时间钻研微雕。
为了检验微雕的价值,前些年,高迅波带上雕刻工具到甘泉寺进行现场雕刻。没想到,一些人闻讯前来购买他的作品,甚至周边一些寺庙还把他雕刻的微佛经收藏起来。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人使用电脑临摹,但高迅波始终坚持手工雕刻,他希望有一天能把自己的微雕作品拿出来办一次展览。
段春秀 本报记者 张啸 整理
新闻推荐
在外打工多年的85后青年王勇,2014年7月回到家乡内江市东兴区柳桥镇楠木村,和好友一起流转承包荒山70余亩,种植台湾品种紫山药“紫玉淮山”。同年8月,他成立了内江市东兴区君华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35户...
内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内江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