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当您看见我们的时候,我们在纸上;看不见我们的时候,我们在路上。这就是记者!新闻在哪里,记者就在哪里。
11月8日,是中国记者节。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走进记者,了解发生在他们身边的那些感人事、有趣事。让我们一起共话记者,聊聊“我眼中的记者”。
◇本报实习生 钟雯 兰小婷
我与采访对象的故事:
帮助他人 收获快乐
43岁的唐泽学是内江日报社的一名普通新闻工作者,从事新闻媒体行业已经14年了,起早、贪黑的生活已成常态。不过他说,无论每天的新闻报道有多累,只要能让市民看到更多有价值的新闻,能让更多人得到帮助,再苦再累也都值了。
两个多月前,《内江晚报》报道了东兴区高桥镇17岁的男孩肖遥被查出患白血病的事件,由于血源紧缺,急需社会求助,通过《内江晚报》报道后,将肖遥拉进了大众的视线。随后,唐泽学再次深入报道,呼吁更多的爱心人士走进患病男孩的病房,为他带来希望。报道刊发后,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许多爱心人士纷纷为肖遥慷慨解囊。通过唐泽学两次追踪报道呼吁,社会各界先后为肖遥共募集捐款五万余元。工作之余唐泽学还会不定期地到医院看望肖遥,鼓励他坚强地走下去。
呼吁社会关注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反映社会不文明现象,弘扬社会正能量……唐泽学始终围绕民生采访报道,求真务实并客观地反映每一条新闻,帮助许多市民解决了生活中的各种难题。
作为新闻工作者,通过新闻报道给有需要的人带来帮助,为他人排忧解难,也给自己带来成就感和启迪。作为内江日报社的一位年轻记者丁洁,采访过很多不同类型的新闻,帮助了许多困难群体的同时,也让她自己得到了成长。
2014年,丁洁采访了一位年仅14岁的女孩。这位女孩父亲因工伤去世,母亲也失足溺水身亡,年幼的她带着妹妹和爷爷一起生活,用小小的肩膀扛起这个贫困的家。这位女孩的故事通过丁洁报道后,感动了许多读者,不少陌生人前来伸出援助之手。
丁洁通过生动的采访报道,帮助了这个女孩及其家庭,也让丁洁受益良多。她在女孩的身上看到了一种不屈不饶、勇往直前的精神,她体会到了“事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深意,更加坚定了自己身上的使命与责任。
采访中,不少记者坦言,记者这个行业虽然辛苦,但能在一次次的采访过程中感受到正能量,在一次次新闻报道后,给予他人帮助,他们感到快乐,更加坚信这点辛苦是值得的。
说句心里话:
很苦、很累、也很荣幸
“为自己能成为记者而荣幸。”记者罗玲丽说,从事记者多年来,身边的朋友亲人或羡慕,或心疼,但是自己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恩祖国的培养,更感谢市民的信任,正是因为他们的信任让自己走到现在,并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每当在采访中看到被采访者真诚的眼神,特别是当自己的新闻报道帮助市民解决了难题时,就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有价值的。
“记者,累,确实很累,但是累并快乐着。”曹群说,作为新闻工作者,工作时,没有晴天雨天、没节假日。生活中,吃饭永远不定时,手机24小时开机不离身,遇到突发情况哪怕早已入睡,也必须立马整装冲上“前线”。但每当看到自己采写的新闻,引起广泛关注时,每当自己采访的对象得到帮助时,心中的欣慰与成就感可抵消一切的苦与累。
对于大多数记者而言,记者已不仅仅是一份职业,它是一种使命和责任。
市民眼中的记者:
“小灵通”、热心肠
“是战士”、“是舆论的监督者”、“是正义的使者”、“是无冕之王”……在不同的市民眼中,新闻工作者都有着不同的定义。“11月8日,记者节当天,笔者随机采访了10余位市民,绝大多数市民表示新闻工作者是一个令人羡慕的、一个充满正义感和责任的职业。
家住兴盛路的王华说,在很多市民的眼中,记者每天会去不同的地方,接触不同的人,看似很光鲜,其中也隐含着许多辛酸。“自从结交了一名记者朋友,我了解到记者这个职者真心辛苦。经常为了一条新闻东奔西走,跑现场、问市民、访部门......为了新闻的真实、客观,在写作上也是打起十二分精神不敢有半点马虎。”
家住东兴区北渡巷的李诗梦告诉笔者,在她的眼里记者是“小灵通”、是热心肠。只要有什么不明白的政策、法规,问问记者都能得到很好的回复。有需要帮助的事情或遇到突发事情,打个电话,记者都会第一时间来到现场。“比如:民生版的《我帮你问》栏目,社会版的《昨夜今晨》栏目,都能为市民排忧解难,或第一时间报道事实真相。”李诗梦说。
走访中,绝大多数市民都表示,他们对新闻工作者怀揣着一份羡慕与敬仰之情,感谢新闻工作者们客观真实地报道新闻,同时也被新闻工作者不畏艰辛的工作精神所感动。
新闻推荐
(实习生夏菁)11月6日下午,第八届中交会举行节能环保“一对一”商业洽谈会。本次洽谈会由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协会、四川博览事务局和内江市人民政府主办,来自省内外的40家供应商和15家采购商...
内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内江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