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顺才子内江官”这句俗语传颂已久。那么,“富顺才子”的说法究竟是从何而来呢?
据传,汉朝时,富顺地区因为开凿出一口富世盐井,人们大多比较富裕,因此,家庭重视教育,青少年也就逐渐养成了爱好学习读书的良好风气,从晋朝起就涌现出了一些优秀人才。
到了宋朝,宋太祖赵匡胤命令富顺设一名专管地方教育的儒学教授官员,宋仁宗又把朝中的太常博士周延隽派任富顺知监。周知监在富顺倡办学校书院,并亲自为学生讲课,培养人才,7年后,富顺就有了第一名进士。此后,继任富顺知监知县的地方官员,也大都重视教育。在宋朝的三百多年中,富顺考取进士的就有67人,首次出现了一个“才子群体”。
到了明朝,富顺的教育有了进一步发展,除了公办的书院学校外,退休回乡的举人、进士们还办起了一批私人学堂,青少年好学、社会上重教,形成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在明朝的二百七十多年中,富顺县参加四川乡试,考中了举人474名。在全国最高级别的会试和朝考中,取得进士资格的高达134名,约占四川进士总数的十分之一,居全川第二名。
在明朝庞大的富顺才子群体中,有两人更耀眼。第一个是晏铎,他是明成祖永乐十六年的进士。晏铎学识渊博,文才出众,在明代宗时期,与苏平等十人,号称“景泰十才子”。第二个是熊过,他是明世宗嘉靖八年的进士,以学术研究和诗文扬名全国,与成都杨升庵等并称“西蜀四大家”,又与陈束等八人合称为“嘉靖八才子”。由于明朝富顺县涌现了大批才子,因此社会上就流传开了有关“富顺才子”的说法。
刘海声 本报记者 黄泽君 整理
新闻推荐
第四届四川省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举行4月1日,第四届四川省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决赛在西南石油大学举行。全省共有100所高校的辅导员参加,参与学校数量创历史新高。经过基础知识测试、网文写...
内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内江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