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志强 文/图
提起村党支部书记易支剑,在内江市中区可谓小有名气。2010年,村“抗旱保水”的创新经验,被新华社重点报道和中央高层领导批示后,他所在的尤家沱村成为全国典型。村子由“冷”变“热”,参观者络绎不绝,各类资金接踵而来,修道路、兴水利、治环境、建学校,村庄变化翻天覆地。
时隔6年,记者再到村里看变化,也想问问易支剑:村支书这一“关键少数”,新时期应如何做好农村工作,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
一
6月27日,记者驱车前往市中区龙门镇尤家沱村,沿途道路平坦难见重车,进入村庄便觉神清气爽,稻田满栽满插一片翠绿,水盈盈的塘堰池遍布山丘。
坐进易支剑家的堂屋,记者开门见山,“新时期如何当好村支书?”瘦高柔弱的易支剑回答有力:“与时俱进,不断学习!”
见记者疑惑,他说就是不断学习新知识,如运用移动互联网推动工作。他边说边拿着手机滑动屏幕:“你看嘛,这是才发在‘汉安堂\’上的帖子。”记者看到,发帖时间2016年6月14日,标题是《超载——不能承受之重》,反映“白方路至凌家段”又有载重车出现,呼吁有关部门及时制止。
“发帖有用吗?”
“有,非常有用,100%解决问题!”
易支剑介绍了其中“奥秘”:要以村民的名义,要文图结合,要发“建言献策”等,“只要是涉及民生的,如医保、低保等,解决起来又快又好。”但是,他话锋一转,“关键要懂网络会操作,现在许多村支书不懂。”他摇晃着5000多元的苹果6手机,“娃儿买的,这个内存大像素高,方便建QQ群、微信‘朋友圈\’。”
“开阔视野,更新知识,对当好村干部很重要。”他说,1992年到广州打工两年多,开了眼界、新了观念,便产生了回家乡改变落后面貌的想法。1994年村委会换届,他放弃高薪“毛遂自荐”,在竞选村主任时誓言:3年不改变村面貌,就自动辞职、退还工资!”结果,他当了10年村主任,12年村支书。
“抗旱成为全国典型,就是学习的结果。”易支剑“现身说法”:尤家沱村是龙门镇最偏僻的村,周围4公里内无大河小溪,地下水贫乏,是一个典型的旱山村。“十年九旱,靠天吃饭”,1994年易支剑当村主任不久,在学习《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时,知道了“村民自治”“村规民约”,即村民可依法办理自己的事等,再领悟到抗旱之道在“管水”,便召集村民制订《村规民约》,确定了集雨管水责任制,至今20多年“旱涝保收”。
二
2005年,易支剑就开始“触网”,成为全镇首个“村支书网民”。当时,电脑、彩色打印机、入网费等花了6000多元,“老婆不理解,闹腾了几天,还是娃儿出一半才搁平。”
“这个投入划算,网络是‘百科全书\’。”易支剑不打麻将,一有空就“上网冲浪”,看新闻、学法律、习种养,特别是基层工作创新与致富之路,并结合村情思考发展。他说,随着新知识的积累,只要村民“一开口”,基本能给村民满意回答,即准确指出“致富之法”“解决之道”。他还利用开会、广播、QQ、微信等,向村民宣传政策、法律、种养等新知识。“现在村里很少有人打麻将。”他说,“民风纯朴、路不拾遗”,全村20多年无一刑事案件,村民尊师重教,村小出了近百名大学生。
从台式电脑到移动通讯,从QQ群到“朋友圈”,易支剑现在更“潮”了。他“炫”出苹果6手机说,我的“朋友圈”就有500多村民,60%遍布全国各地。现在通过微信、QQ,他就可以“发号施令”:安排工作,宣讲政策,支部党建,传播知识,反映家乡变化等。记者作为“微友”,经常看到他在“朋友圈”晒幸福:广场舞、农家乐、新园区等。
更现代的是,他的手机与村广播连接,即使人在外地如北京,仍可通过手机在村广播上“喊话”。“天涯若比邻”,易支剑说,每天流水般地发微信,在外打工的村民都能看到,极大方便了村支书工作,宣传了家乡变化,也可随时了解村民的需求。
三
利用网络推动农村工作,最大好处在“便民利民”。
近几年,尤家沱村幸福指数越来越高,村民子女可在村里上幼儿园、读小学,组组公路硬化,户户门前有水泥便民路,全村140多辆小轿车,村广场健身舞盛行,连wifi也基本普及……但村民最怕一件事:办手续“白跑路”,尤其是无文化或在外打工的村民,最害怕办理各类手续,如身份证、生育证、低保、医保、建房等,易支剑说,办起来十分麻烦,要消耗大量时间和费用,至今仍是许多村民的“烦心事”,也是村支部工作的难事。
但对易支剑来说,“难”却姓了“易”,即成为举手之劳的“易事”。现在,不管村民在何时何地,只要在“朋友圈”或QQ群说一声,他随即可利用互联网帮助办理。比如,在外打工村民需要办医保,只要把相关资料传给他;在家村民需要照相,他上门用高像素的手机拍摄,如需要公示,便用家里的彩色打印机打印张贴,再网传给相关部门办理即可。
“无需奔波上千里,或来回折腾‘白跑路\’,连邮寄费都省了!”易支剑说,他一年要办上百“网件”,都是全免费。“一年纸钱就要用500多元。”妻子周自容笑嗔道。易支剑却说,这个开支合算,不管村民在哪里,发生了什么事,有什么要求,只要在微信中讲一声就能帮助办好,“村民该节约多少时间和费用!”更深层的意义还在于,干群距离拉近了,村民就会理解支持村里的工作。
村民的支持堪称“罕见”。2010年尤家沱村成为典型后,先后落地20多个项目2000多万元,水利、道路、供水、文化、园区等,施工时间达五六年,占地损毁庄稼在所难免,却没有扯过一次皮,没有发生过一次上访,村民甚至没有要过青苗补偿。易支剑两眼稍红地说,例如,修道路时,村民张成明砍了一大片竹子,没有要任何补偿;修广场时,占了两个村民600平方米的地,至今没有调整仍无怨言。
水面鸭成群、水下鳖满塘,站在挂满李子的农业园区,易支剑满脸兴奋地说:“经常在微信公众号上发村里信息,刷新了村结构调整的历史。”金豆种植公司流转土地15公顷多,投入500多万元发展特色农业;村民刘德文在微信上看到村里的变化后,返乡创业投资80万元建核桃基地。他说,近几年,尤家沱村多项工作居镇、区前列,与不断学习运用互联网关系很大。
记者道:这是“互联网+村支部书记”新模式。
新闻推荐
内江市2016年7月市级领导和市级重点部门主要领导进市群众接访中心开展接访工作安排公告
按照中央关于深入推进各级领导干部接待群众来访的要求,经市委、市政府决定,从2016年1月起,建立由市委市政府班子成员,市政府秘书长,市政府副秘书长和部分市级重点部门主要领导轮流进市群众接访中...
内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内江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