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熊永志
清末民初,内江县有糖坊1400余家,漏棚1000家,每年开榨季,成为一条由数十万劳工操控的大规模生产线。
民国时期,军阀混战曾致内江糖业萧条。抗日战争爆发后,因糖蜜可制汽车和飞机所需的酒精燃料,糖业呈爆发式增长。1940年产糖13.2万吨,创内江蔗糖生产历史最高水平。那时的内江商贾云集,有糖业公会、糖商、贩运、糖号百余家。
解放前夕,受战争影响,内江糖业市场急剧萎缩,部分糖厂关闭,大量制糖技术人员外流,糖业濒临绝境。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6年,内江糖厂建成投产。当年,全内江产糖量7.45万吨,占当年全省总产量73.4%。之后几年,受各种因素影响,糖产量逐步下滑。三年自然灾害期间,1960年产糖2.95万吨,1961年产糖0.74万吨,1962年产糖0.66万吨。随后,蔗农受奖励政策鼓舞,1965年产糖3.91万吨。进入上世纪70年代,政府采取提高甘蔗奖售标准、调减粮食征购任务等方式促糖业生产,但因各地执行办法不统一,优惠政策不落实等,致蔗糖产量再度下降,1976年2.71万吨,1977年2.34万吨。
1985年,政府将糖税让利给蔗农,同时开展“10万亩甘蔗高产攻关”活动,当年产糖7.12万吨,占全省产糖量的37%。
以后,广西、云南糖因低成本、低价格优势大量涌入,内江蔗糖产量再次逐年下降。上世纪90年代末,内江几乎所有的糖厂破产,许多蜜饯生产加工企业也随之倒闭。
新闻推荐
(内江日报全媒体记者周瑶慧)“有栏杆掉下来,差点出大事儿……”6月24日上午,正在市中区公园街社区巡逻的网格员李景旭接到电话,有居民反映帝景大厦有锈蚀的防护栏杆从高空掉下,差点打到过路的行...
内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内江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