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新闻 资中新闻 隆昌新闻 威远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内江市 > 内江新闻 > 正文

怀念老院子

来源:内江日报 2016-06-19 07:36   https://www.yybnet.net/

◇彭应钦

从我呱呱坠地到母亲去世后父亲搬离,四十多年,我们一直住在东兴老街的一座老院子里。几年前,老街拆了,重新建起了雕梁画栋的仿古建筑,成为旅游景区。每次到老街游玩,我都要对子侄们指认老院子当时的位置,勾起儿时的美好记忆。

老院子以前不知是哪个有钱人家的宅邸,后来成了政府的公房,租给居民住。院子是百多年前的清代建筑,串架山墙,青砖灰瓦,重脊高檐。随着历史的变迁和风雨的侵蚀,饱经沧桑的房屋已斑驳陈旧,相关部门进行了多次维修。

院子常年租住了六户人家:从街上进大门走几步过道是一个天井,天井两边是下房,左边住的罗二娘,右边是罗二娘和何幺娘的共用厨房。穿过天井上六级台阶是一个堂屋,两边是厢房,左边住着邱大娘,右边是何幺娘的住房。从堂屋后壁的门进去,还有三排上房,左边是邱家的厨房,后面住着肖二娘,中间住的何大姐,右边就是我们家。

邱大娘当时是街道居委会主任,丈夫是派出所民警,后调到内江糖厂当工人,她家算六户人家中条件最好的了。我家和何家都是临时工。罗二娘是个孤寡老人,靠政府救济度日。肖家两个孤老,靠肖二爷走村串乡补坛子挣钱为生,何大姐在餐馆当服务员。都是吃了上顿愁下顿的平民百姓,尽管这样,整个院子随时都处在祥和快乐中。

院子里最惹眼的是天井两边的鲜花,用石头和砖块砌成的两个花台,上面放置着十多个花盆、花钵,栽种着各种花:兰草、海棠、芍药、玉簪、月季、早金莲……一株矮牵牛顺着竹竿牵到屋檐上,特别是那一大盆栀子花,花开时节,满院飘香,沁人心脾。这些花是罗二娘栽种的,辛苦一人,香了全院。

院子还有一个亮点就是我家后面有一小块荒地,长满了洋姜和指甲花。洋姜的枝干有一人多高,小时候我们在里面捉迷藏。指甲花是红色的,很好看。我们把花摘下来,捣烂,涂在指甲上,晾干后揭开,指甲就被染成红色。

公共的堂屋,是大家聚会、交流、活动的场所。白天,家庭主妇在堂屋里一边做针线活,一边拉家常。我家和何家子女最多,放学后,堂屋就成了我们的天堂:女孩跳绳、踢毽子,男孩打弹子、抽陀螺,那时没什么家庭作业,我们可以尽情玩耍。晚饭后,我们会聚在堂屋听罗二娘摆“龙门阵”。罗二娘肚子里有很多“龙门阵”,摆得最多的是关于鬼魂之类的恐怖“龙门阵”,摆得绘声绘色,吓得我们白天都不敢一个人呆在屋子里。但我们爱听,越怕越要听。罗二娘有腰病,我们一边听一边给她捶背揉腰。

现在的楼房,一关门就成了独立王国。那时的平房四面透气,不关音,谁家有什么响动都听得到。天不见亮,就听到何幺娘喊女儿起来做早饭的声音,女儿恋床,迟迟不动,她就不停地喊。过一会儿,又听见邱大娘厨房里锅碗瓢盆的声音,她边做早饭边哼歌,哼的歌真好听。那时家家都困难,平时都是粗茶淡饭,偶尔哪家吃好的,就会香气四溢,惹得我们直咽口水。

那时,我们邻里关系非常好,哪家有活路忙不过来,大家都帮着做。哪家有人生病,都帮着寻医问药。这家人推了豆腐,就每家送一碗尝尝;那家人炒了花生,就家家送一捧,一起香香嘴……

老院子虽然消失了,但童年时在院子里的快乐时光和邻里之间互相帮扶的温情,还会从尘封的记忆中蹦出来,在脑海中久久萦绕。

新闻推荐

回乡创业者曾小玲:“把先进的理念带回家乡,把家乡的特产推向全国”

(内江日报全媒体记者陈梨媛)作为一名内江人,如何让家乡发展得更好?云付通支付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内江分公司运营中心负责人曾小玲给出的答案是——“把先进的理念带回家乡,把家乡的特产推向全国”。...

内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内江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文化人的自觉2016-06-19 07:36
评论:(怀念老院子)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