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因疾病,或因意外,有些孩子患上了自闭症、精神分裂症、脑瘫等,从此生活不能自理。挣扎、困惑、忧虑……从此成为这些残疾家庭的主色调。
6月13日,“阳光驿站”助残活动在市中区翔龙社区首次亮相,以沟通交流的方式,帮助残疾家庭抒发情感、走出阴霾。
◇内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蕊 文/图
助残沙龙,
搭建残疾家庭交流平台
扎着两条辫子,一身粉色衣服,可爱的小琳(化名)依偎在奶奶的身边。眉目带笑的老人,不时宠溺地抚摸孙女的头。如果不是老人介绍,多数人不知道小琳是一个患有脑瘫的有智力残疾的孩子。
“孩子对音乐很敏感,能用电子琴弹出好听的曲子。”即使在 “阳光驿站”助残活动现场,面对来自翔龙社区30余名残疾人及亲友,小琳也没有怕生。感慨有了这样一个充满“阳光”的交流平台,老人讲述了带大孙女的心路历程,让现场参与者不由鼓掌为老人点赞。
6月13日,在市中区翔龙社区内,一场残疾家庭间互相交流的特别沙龙正在进行。“残疾家庭是很难的。”社区书记介绍道,这些家庭“大都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家中有残疾人”,更多的担心是“自己老去后,患残疾的孩子该怎么办”。
现场,市残联的相关负责人从社会保障、特殊护理、就业、教育和康复等方面,向残疾家庭讲解了相关的助残帮扶政策,还有两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在现场同残疾家庭沟通交流,让残疾家庭重树信心,共渡难关。
减压平台,
打开残疾家庭的一扇窗
“阳光驿站”助残活动的发起者李唯东,是四川省智力残疾及亲友协会副主席、内江市智力残疾及亲友协会主席。同属残疾家庭的他,20多年来同妻子用爱陪伴、照顾着患有孤独症(即自闭症)的儿子。
以残疾人亲友的身份,李唯东向众人讲述自己的故事。患上孤独症之前,李唯东的儿子十分聪明。12岁时,突然性情大变的儿子被确诊为孤独症,这让李唯东和妻子感觉“五雷轰顶”。
也想过再生一个,但考虑到会影响家人对儿子的爱和康复,李唯东还是放弃了这个想法。从不愿意承认自己是残疾人家庭到拥有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李唯东和妻子付出了不少。如今,儿子参加了特奥会拿了奖牌,精神状态也越来越好。
“做助残活动的想法,来源于今年5月的一次慰问残疾人家庭活动。”李唯东在走进社区慰问的过程中发现,残疾人及其亲友都需要得到一些帮助和扶持,特别是心理上的。
因为自身的相似经历,李唯东觉得同这些家庭交流时非常亲切。“我以前也是无法面对现实的,现在可以直面了。”自那之后,李唯东便开始探索如何搭建一个减压、倾诉的平台,这个想法得到了市残联和市义工联等各界爱心人士的支持。
抱团取暖,
用乐观态度拥抱生活
相互触动,相互感染,引起了不少家庭的共鸣,有人不由潸然泪下。记者在现场了解到,一些残疾家庭依然充满正能量。
家住翔龙社区的高明灿,也属于残疾家庭,但他毅然和妻子加入了市义工联,成为一名义工,做好事帮助他人;患有腿部残疾的男子;依然坚持在面馆卖面,自力更生;患精神分裂症的女子,在亲友的陪伴下逐渐好转;在医院专家“判定”再也无法丢掉拐杖的女子,用了两个月时间重新站了起来……
“我们致力于搭建一个帮助残疾家庭抒发感情、沟通交流的平台,将继续开展活动。”李唯东说,下一步希望把这项工作做实。“用量体裁衣的方式,争取做到一对一、点对点。发现残疾家庭精神、心理上的具体问题,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新闻推荐
6月5日19时25分,内江市三新供电服务有限公司城郊供电业务部接调度通知:10千伏马农线全线跳闸停电,自动重合闸失败。接到消息后,该业务部立即组织人员兵分几路对10千伏马农线展开故障巡视。此...
内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内江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