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蕊 实习生 杨鸼清
8月21日凌晨3点,家住市中区民族路的环卫工人刘内知已经起床。吃过简单的早饭,他便带着“三件套”——扫帚、撮斗、背篼出门了。
7点30分之前,他得清扫完自己负责的区域。
从市中区“六段锦”一直到民族路,都有刘内知的“阵地”。
“快的时候两个小时能扫完,慢的话就要3个小时。”61岁的刘内知很瘦,宽沿帽子下,汗水布满了他黝黑的皮肤。
盛夏火辣的太阳,在环卫工人还未完成清晨的第一次“大扫”时便已经从东方升起。
刘内知的背篼可以装30公斤重的垃圾,每装满一次,他就要背到垃圾收集箱处等待清运工来运走。一般半天背足3次左右,刘内知就下班了。
与刘内知不一样,负责清扫东兴区蟠龙路的刘丽算是环卫工人群体里的“年轻人”。除了正常的清扫工作,她还要给家里的两个孩子做饭,“每天忙得不行”。
中午12点,刘丽收好工具赶着回家,下午1点之前,她得赶回来继续进行保洁工作。在这1个小时的时间里,刘丽要买菜、做饭、吃饭,必须要加快节奏,才能保证不耽误工作。
“比较难清扫的垃圾就是口香糖,扫不动要用脚来回磨蹭,或是用铁锹清理干净。”连续多日的高温,环卫工人王大姐的手臂上起了不少红疙瘩,她只能用袖套遮住保护。
烈日下,有不识路的市民向王大姐问路。“到双才啊,就在前面坐车。”热情地回答路人的询问,王大姐还耐心告诉路人走哪条路线最近。“每天问路的还是多,给他们指路我也高兴”。
公司化的管理模式,对环卫工人提出了更高要求。督查人员在每个时段都会巡逻,环卫工人则需要来回走动查看责任区域内的环境卫生情况。“看到有垃圾就要立即清扫,每天来回走多少遍是数不过来的。”正在东兴区汉安大道中段来回清扫垃圾的张翠仙,衣服已经被汗水打湿。“渴了可以到周围的爱心单位、商家那里倒开水,所以不用担心水的问题”。
“虽然环卫工作很辛苦,但为了内江环境美,再苦再累也值得!”张翠仙说,能够为市民服务,她觉得很自豪。多年的环卫工作,也让张翠仙养成了环保的习惯。“看到路上有垃圾,不管是不是自己清洁的地方,都会去捡起来扔进垃圾箱。”
“听说市里要召开党代会了,希望能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大家营造一个干净、舒服、整洁的环境。”张翠仙说,也希望市民能养成环保的好习惯,让甜城“更美更绿”。
新闻推荐
(内江日报全媒体记者钟雯)8月23日一早,刚到办公室的市环境监察执法支队副支队长刘洋,就按照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人员的“双随机”模式,带领队员前往城区某企业,对污染源进行现场检查。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