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应钦
东兴老街,我的出生地,我魂牵梦绕的故土,我生活了二十年的古镇。青石板上刻满了我的脚印,古老巷陌留有我的身影。
老街已拆除重建,成了旅游景区。每次故地重游,我都要从记忆中搜寻哪个位置是我的故居,哪里是我读小学时的校址——泰福宫,哪里是我儿时经常玩耍的地方——庙坝子。
以前的老街是百多年前的清代建筑。高耸的串架山墙,彰显着昔日的辉煌;斑驳的粉墙门窗,见证了岁月的沧桑。老街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公孙长子旧居、员外府、举人朱襄虞和朱寿朋的朱家大院、秀才王运俞的王家花园等。后两座宅院保存较为完好,是内江市一笔珍贵的文化财富。
老街原名东兴街,始于汉代,明清时期,就成了富商士绅、文人雅客云集之地。老街是内江北部进城的水陆交通要道,老街河边的码头,上下游的商船、游船都要在这里停靠。更有那连接两岸的浮桥,人头攒动,熙熙攘攘,俨然一幅《清明上河图》。
老街是东兴城区繁华的商贸口岸。沿街开店,后院居家。各种店铺应有尽有,商品琳琅满目。更有那走街串巷的修补匠、沿街叫卖的贩子、招摇过市的算命先生,非常热闹。
清晨的第一声鸡鸣,唤醒了沉睡的老街:天还没亮,石板街道上就传来杂乱的脚步声,四里八乡的农民,担着、背着、提着各种农产品,赶早市来了,希望卖个好价钱;各店铺也忙着下排门、顺桌椅,期盼新的一天生意兴隆;茶馆、餐馆赶紧起炉生火,准备迎客;包子店已是云蒸雾绕,热气腾腾;炸油炸粑的,锅里油浪翻滚,丝丝作响;卖百货的、卖日杂的、卖糖果的、行医的、画像的……纷纷开门营业;木匠铺、铁匠铺、裁缝铺、理发店、榨油房,开始了一天的劳作……卖完菜的大爷,一边喝茶一边听戏;朋友相会,一边小酌一边闲聊。老街浓缩了古镇原汁原味的市民生活,是一幅色彩斑斓的民俗市井图。
我记得,有一个卖猪儿粑的太婆,在街沿上摆一个小摊,一个炉子一口锅,一个小蒸笼一直冒着热气,那芭蕉叶的清香和肉馅的鲜味充满了一条街,惹得路人垂涎欲滴。我小时候体弱多病,母亲经常带我去打针,打完针母亲总要“奖励”我一个猪儿粑。所以,每次打针我都不哭不闹,甚至还很乐意,猪儿粑的诱惑力太大了!
当年,东兴老街还有三绝:橘红、冰糖、豆油。内江是享誉全国的“甜城”,橘红、冰糖随处可见,而东兴糖果厂产的橘红、冰糖更胜一筹。橘红色泽鲜艳,软硬适度,入口化渣;冰糖纯净晶莹,甜味周正,口感极好。难怪当时市中区的居民要舍近求远,纷纷过河来购买。东兴老街酱园产的豆油,鲜香可口,老远就能闻到那浓郁的香味,用来佐面条、拌凉菜,味道绝佳。据说,上世纪五十年代,东兴老街的豆油还上过《人民日报》。这些传统工艺虽然早已失传,但那些美食美味已深深刻在人们的记忆中。
值得一提的还有老街上一株藤蔓植物,不知学名叫什么,人们都叫它“茱藤”。它是从一家杂货铺里长出来的,底部有电线杆粗,长到两米多后分成很多枝条向上延伸,越过房檐。人们用竹竿搭在街道两边的房檐上,让藤蔓攀着竹竿平着延伸。藤蔓延伸到哪家店铺,就由那家店铺搭上竹竿。这棵茱藤生命力极其旺盛,枝繁叶茂。枝藤延伸得很快,几年功夫,就延伸了近一百米,几乎占了整条街道的三分之一。茱藤遮天蔽日,阻风挡雨。人们在茱藤下乘凉、品茶、摆龙门阵,成了老街一道亮丽的风景。
现在,东兴老街通过重建,面貌焕然一新。旧时的老街虽不存在了,但她却珍藏在我的记忆中。
新闻推荐
内江市首届老年文化艺术周落幕:精彩节目掀高潮 商家促销人气旺
(内江日报全媒体记者李沛润)10月31日,内江市首届老年文化艺术周进入最后一天。在大千园活动现场,精彩的文艺表演和丰富的老年文化服务让市民大饱眼福,虽然当天是艺术周的最后一天,但现场的市民依然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