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日报全媒体记者李沛润文/图
在东兴老街一家小店铺,缝纫工朱姐(化名)已经在这里做了多年的针线活。临街几平方米的店面,一台老缝纫机、一卷线球外加一张板凳,便是朱姐的工作舞台。
每天上午9点过,朱姐就坐在这里开始一天的工作,前来补衣服的多是附近的住户,老街居民汪莉就是其中一位。汪莉说,每到换季,她都要拿一些衣服到朱姐的店子修改、缝补。“朱姐手艺好,修补衣服价格也公道,一件衣服一般不超过10元。”汪莉说,现在街边的缝纫工不多了,朱姐还一直坚守在这里。
汪莉把衣服放在朱姐的店子里,说了几句就离开了,约定好当天下午来取。朱姐说,在她这里修补衣服的客户,大多数都是把衣服放下,简单交代几句就走,过一段时间再来取。有些衣服价格不菲,但客户丝毫不用担心丢失,因为她会细心为他们保管。
一天傍晚,朱姐准备打烊了,一个客户急匆匆地从出租车上下来叫住了她,让她帮忙看一下自己破损的衣服,朱姐看了后表示可以修补,客户听说只要8元钱,顿时非常激动,他说自己找了几条街的裁缝,有的说不能补,有的收费要几十元,最后他通过熟人介绍,找到了朱姐这里。朱姐将他的衣服修补好,客户非常满意,连声道谢。
这些年,朱姐遇到太多这样的顾客,在其他地方花了“冤枉钱”,最后又找到她这里。朱姐修补衣服,大部分收费都在10元以内,她说,只要不是太麻烦的针线活,没必要收太高的价钱。收高了,自己良心过不去。
朱姐用的缝纫机是一台黑色的脚踏式缝纫机,已经“服役”30多年了。朱姐小时候,母亲就是一名缝纫工,她自己穿的衣服都是母亲做的,质量、样式比买的衣服还好。朱姐长大后也选择了这个职业,最先在一家工厂打工,工厂破产后,她就在老街开了这家补衣服的店铺。说是店铺,里面只有一张凳子、一台老缝纫机。
朱姐的丈夫在外地打工挣钱,她的主要职责是在家带孩子,开缝纫店是不愿荒废自己的技术,因为她手艺好,价格也实惠,市中区的一些顾客都专门坐车到她这里补衣服。“以前浮桥没有拆的时候,河坝街的顾客经常从浮桥走过来,找我补衣服。”朱姐说道。
朱姐说,如今,这种缝补小店越来越少了,毕竟现在生活条件远超以前,一件衣服很难再穿多年。不少年轻人的衣服没怎么穿就被淘汰了,很少拿来缝补,来修补衣服的一般都是中老年人。而缝补衣服赚不了什么钱,年轻人不愿意学,干这一行的大多是中老年妇女。
尽管缝缝补补赚不了什么钱,但朱姐缝补任何一件衣物都一丝不苟,绝不马虎。不管天晴下雨,她每天准时到店子上开始一天的工作。她熟练地操作缝纫机,让一件件破损的衣服在她手里得到“新生”。那台黑色的缝纫机陪伴了朱姐多年,铁质的脚踏板早已被她的鞋底踩得失去了本色。她说,这台缝纫机现在市面已经几乎买不到了,用的人就更少了。
随着电商的兴起,朱姐的生意比前些年更好了,因为很多人在网上买衣服之后发现不合适,退货换货又麻烦,不如拿来修改,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人将衣服拿来修改、缝补,大家再次体会到缝纫小店的方便。朱姐说,只要还有人在这里修改、缝补衣服,她就会一直将裁缝店开下去,既能守住自己的手艺,又能为顾客提供方便。
新闻推荐
内江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关于内江市2011年以来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的决议
年月日内江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内江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查了市人民政府提出的《内江市年以来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同意计划预算审查委员会的审查报告。会议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