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人白岩松的深度、柴静的坦然、王志的犀利……个个都彰显着一种非凡的气魄,那种个人魅力的散发来自于内心的一份信念,一份责任,或许被光环所吸引,或许是书本里“铁肩担道义”的鼓舞,2013年,我走出校园,毅然选择当了一名记者。
时光如梭,一干就是3年。从《内江晚报》热线、民生稿件到专刊生活、健康稿件的采写,一幕幕一线采访、一字字敲击键盘,拨动鼠标。有时兴奋在受益人感激的目光中,有时沉浸在受访者悲伤故事情节之下,有时欢欣于生活原来这么美好。一次次,它们都宛如霞光,让一颗原本年轻浮躁的心更加沉稳,让我学会了用别人的故事反观自己的人生,最后自己成了最大受益人,让我在这条道路上走得更踏实,心灵更舒张。
据说,有人统计过做记者3年看到的社会阴暗面相当于一个普通人一生的总和,这在许多前辈身上也有所印证,曾有从事记者行业几十年的老前辈提醒我:“你还年轻,如果有机会就别干记者了。”这让我感到很诧异。
有人说,记者行业“水很深”。在我看来,“阴暗面”与“正能量”也只是个人的选择或被选择,3年来,很庆幸我被“正能量”选中,又偏爱正能量的传播,所以,做记者很快乐。
在采访过程中,发生过很多故事。此前采访过一位农村妇女,她为救患病丈夫到精神病院当护工。通过报道,社会爱心人士纷纷捐款,得到了他们一家的感谢,让人暖心;系列跟踪报道内江首部数字电影《小日子》拍摄过程反响强烈。然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那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冯爷爷,他是东北人,很早以前来到内江工作。初识他时,他因疾病而无法动弹,被子女安排在医院的医养结合科,请了专人照顾,而子女全在外地或国外。因一篇关于内江市医养结合发展情况的稿件而结识了他,在采访的过程中,他过去的很多记忆已经模糊,并称我像极了他的女儿,并约定要我时常去看看他、陪陪他。他说,人老了,别无所求,只愿子女多陪伴。而后,每次去医院采访,我都会去看看他,就这样,大半年的时间,我们从陌生人变成了无话不谈的忘年交……
报社改革后,我进入专刊部,先负责采写生活类稿件,将最时尚的、最美味的东西推荐给大众。后因工作需要采写健康类稿件,接触了形形色色的医患人员,有过进入精神病院采访被患者攻击的惊吓,有过帮助患病女孩筹集治疗资金的艰难,也有过因医护人员与病患之间的感人故事而潸然泪下……
年轻如我,初心如旧,工作、生活本该如此,在一次次经历中让自己成长才最重要。
感谢记者这个行业,是它让我从一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小女孩儿逐渐长大,变得坚强而成熟。借工作之便让我看到更多、接触更多、感受更多,这其中是一种成长的愉悦。就这样慢慢的,听着,树成长的声音。
新闻推荐
作为一名编辑,目前,我主要负责《内江日报》7版“天下”,选编每天国际国内的重要新闻。而在这两年多的实际工作中,由于宣传任务的不同,我几乎每天都会听到的一句话是“今天的版面,情况有变”。让我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