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周瑶慧 文/图
实地学习好经验
打赢脱贫攻坚战
2月17日,市中区6个贫困村县级联系领导、区级部门、镇(街道)、牵头帮扶单位、“第一书记”及村党支部书记来到黄桷桥村,学习解决贫困户持续增收和村集体经济收入问题的“三借三还”模式。
“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一片春见,是朝阳镇黄桷桥村‘借一还二\’的成效。村里将扶贫资金整合,折合后全村贫困户人均以4200元入股雷丰果业,雷丰果业8年给贫困户人均分红9000元,让贫困户实现了投资收益翻番。”参观学习人员认真听着朝阳镇党委书记李焰的介绍。
作为省级贫困村,朝阳镇黄桷桥村共有68户贫困户,为实现全村脱贫致富目标,在引进业主流转土地发展产业的基础上,黄桷桥村还依托电商平台,建立起一套“借鸡还蛋”模式,“帮扶部门无偿提供鸡苗给贫困户,待鸡生蛋后,一方面由大型超市收购,一方面通过微信、公益E购线上销售,带动贫困户持续增收。”结合党员***示范项目,项目盈利按4:3:3分配(40%用于贫困党员帮扶、30%用于村集体、30%用于养殖户发展生产),贫困党员带头示范的“借力还业”模式,带动了一大批贫困户参与。
此外,参观学习组还前往洪家寺村学习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引好路、带好头的“党建三联”模式;了解瓦堆湾村通过扶贫项目实施,逐渐壮大村集体经济的经验做法;观摩大屋冲村易地扶贫搬迁聚居点,该建设点成功解决了全区易地扶贫搬迁中存在的搬迁户宅基地落实难、分散搬迁施工难、配套设施安装难、绿化亮化处理难等问题。“这些都是很好的经验,可以学习借鉴。”区委副书记兰徐在实地观摩后,对现场参观学习人员说。
围绕农民增收
抓实脱贫工作
在脱贫攻坚“首战”实现良好开局的基础上,2017年,市中区将继续推进永安镇下元村、瓦堆湾村,全安镇狮湾村,伏龙镇牛角田村,龙门镇中心村,朝阳镇黄桷桥村6个贫困村退出和1679名贫困人口脱贫工作。
今年,市中区脱贫攻坚工作继续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发展农村产业,创新扶贫模式,实现农民持续增收。
精准脱贫,产业是支撑,就业是根本,增收是关键。围绕产业发展和就业增收,市中区将大力发展“一村一品”,把产业发展作为贫困村发展重中之重,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发展集体经济,创新投资收益扶贫模式,利用金融扶贫手段,最终实现农民增收。
此外,市中区今年易地扶贫搬迁174户455人,结合基础设施建设和专项扶贫项目,保证贫困户住得起房;加强教育扶贫,保证贫困学生上得起学;落实医疗救助和“十免四补助”政策,保证贫困户看得起病。
争创“四好村”
激发内生动力
作为加快建设幸福美丽新村、创建文明村镇的重要载体, “四好村”创建有利于推动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促进”,有利于激发农村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
凌家镇乌鸡冲村,是内江市首批创建省级“四好村”之一,文化院坝里有齐全的健身设施、醒目的村规民约,通组公路直通家门口,村里处处干净整洁。
除改造提升硬件设施外,乌鸡冲村还通过评比“好邻居”“好婆媳”“好家庭”等活动,评选“十爱”典型,发动村民晒家风、家训、家规,提升村民文明素质,形成良好村风。
2017年,市中区目标创建省级“四好村”31个,市级“四好村”38个,区级“四好村”46个,在抓好物质建设基础上,“四好村”创建重点是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为此,市中区今年大力推广乌鸡冲村经验,结合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改造提升基础设施,持续深入开展“摆顺扫干净”活动,制定村规民约,开展评比活动;发挥农民夜校作用,在培养致富技能的同时,培养村民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新闻推荐
■“平时在公园里只能看到歌舞表演,没想到今天能在这里听到高水平的器乐演奏,真是饱了耳福……”欣赏完器乐独奏《我的祖国》的市中区公园街社区居民何孝华说。■2016年12月29日,由市中...
内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内江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