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新闻 资中新闻 隆昌新闻 威远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内江市 > 内江新闻 > 正文

破解非遗“断代”难题 内江开启破冰之旅

来源:宜宾晚报 2018-07-04 13:03   https://www.yybnet.net/

时隔30年再招生

破除演员“断代”困境

“既然她是真的热爱川剧,那我也非常支持,希望她能将这项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川剧真的太需要新生力量了。”近日,15岁的白雨菲顺利通过了内江市川剧团招生的初试、复试,并进行了文化考试以及体检,正在等候终选名单的公布。作为母亲,李晓静对女儿充满了期待。

内江市川剧团始建于1950年,是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阳河川剧艺术”的传承保护单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传习展示基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川剧的鼎盛时期,川剧演出一票难求,几乎人人都能随口哼上几句,内江市川剧团创作演出的一批经典剧目更是享誉全川,是全省八大剧团之一,云集蒲松年、聂丽君等知名演员与乐师。

然而,和其他地方戏曲一样,内江川剧团在最近30年跌入低谷。由于观众减少,剧团的经营逐渐惨淡,诺大的剧场派不上用场。为了生存,从1998年开始,剧团不得已将剧场外租,获取收益。演员们则通过巡演等方式,四处传播川剧文化,直到2014年才将外租的剧场收回,并在内江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进行了重新修整。

不仅如此,川剧的传承难题,还体现在新生力量的严重缺乏上。刘佩全告诉记者,内江市川剧团上一次招生是1988年,至今已时隔30年,这也意味着,如今的川剧演员最年轻的也已经近45岁,平均年龄达到了50余岁,而在职的剧团演员也从曾经的140余人锐减至如今的20余人,断代已久,亟待重获“新生”。

“为了传承川剧,我们也想了很多办法。”刘佩全说,2012年以来,川剧团开展了“戏曲进校园”活动,将川剧的一些经典选段带入学校,让学生们从小受到熏陶。2013年开始,川剧团又推出了“月月看大戏”惠民项目,每周推出一部川剧,供市民免费观看,力争扩大川剧的受众群,希望更多的人喜欢川剧,从而将川剧传承下去。

今年,在内江市委市政府的全力支持下,内江与四川艺术职业学院联合培养非遗人才,委托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开办四年制资阳河川剧艺术学历内江班,川剧传承迎来了新的春天。

为此,时隔30年,内江市川剧团于今年重新招生,面向2018年9月1日前年满12周岁未满17周岁的小学生或初中生,招收川剧表演专业男女生各10名,川剧音乐专业10名,共30名学生。“招收的30名学生全部委托给四川艺术职业学院进行培养,4年学习期间学费全免,在内江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川剧团还将给予每名学生每月800元的生活补助。”刘佩全说,学习期满,考试合格的学生将获得中专毕业证书,并由内江市川剧团对学生进行专业考核,考核通过者将和第三方签订劳动合同,进入内江市川剧团工作。

目前,经过初试、复试,内江市川剧团从200余名报名者中精挑细选出41名优秀学子,并接连进行了文化考试和政治思想品德考核、体检等,预计在下个月初,将公布从优录取的30名学生名单。

发放非遗传承补助

让“传家宝”世代相传

“代代相传的这门老手艺,我们会坚持传承下去。”民间艺人黄祖全挑起一块大小适中的糖,轻轻弹断糖丝,捏出合适的形状,用力一吹,一只活灵活现的小老鼠便成型了。从11岁至今,黄祖全研习吹糖人已经58年了,对这门技艺有着深厚的情感,也独创出“龙缠柱”等作品。

黄氏吹糖人是由黄祖全家族成员代代相传的一门技艺,本是先辈为后辈着想,传承下的一门“吃饭的手艺”,但到了黄祖全这一代,并不用靠着这门技艺过活,而是将之当作代代相传的“传家宝”。

时代在变化,生活也瞬息万变,虽然黄祖全早早便将吹糖人的技艺传给了儿子,但儿子能否在繁忙的工作中,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他心里也没有底。“若不是政府重视,吹糖人可能就只能传到我儿子这一辈了。”

2015年5月,黄氏吹糖人被评为市级非遗项目。经过内江市非遗保护中心的推介,黄祖全带着他的“糖人”,在第六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四川省第二届农民艺术节等节庆活动上进行展览,色彩鲜艳、形象逼真、惟妙惟肖的“黄氏吹糖人”赢得了观众的喜爱,也让黄祖全一家增强了传承信心和自豪感。

“三天不练手生。我没事就会在家中熬糖来练习,儿子回来也会练。”作为市级非遗项目传承人,黄祖全表示,他不会让“黄氏吹糖人”在自己和儿子的手中“断代”。

内江市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曹永胜告诉记者,“黄氏吹糖人”仅靠黄祖全家族成员代代相传,传承问题较为突出。为了破除此类亟待解决的非遗项目传承难题,今年,内江拟出台《内江市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补助发放考核办法》,首次对全市的所有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行考核,按考核结果发放非遗传承补助。“通过考核,能有效提高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积极性和持续性,推动非遗保护和传承。”

多措并举

激励非遗保护传承

熬糖、腌制……余斌厚制起蜜饯来,十分熟练。工作之后,余斌厚脱下工作服,手臂上有许多烫伤后留下的疤痕,尤以右手手臂为最,密密麻麻的疤痕满布。对余斌厚而言,这是他多年来制作蜜饯留下的“勋章”。

6月19日,在市中区朝阳镇初级中学斜对面的一家食品厂内,内江蜜饯市级传承人余斌厚正将一箱箱包装好的蜜饯装车,几十箱内江蜜饯将经由快递运往泸州、宜宾、自贡等地。

余斌厚制作的内江蜜饯是经过多年学习、反复打磨后的成果,独具内江特色。从最开始的生存技能,渐渐转变为余斌厚生命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余斌厚招收了多名学徒,毫无保留地传授内江蜜饯的制作技艺。“陆陆续续教了二三十人,目前还在坚持做蜜饯的只有七八个了。”

余斌厚今年51岁,他表示自己还能用心做几年。同时,他还有一件心事,“内江蜜饯是省级非遗项目,希望它早日‘升级’。”

从家庭作坊到专业的食品加工厂,余斌厚走过了21载春秋,付出了诸多心血,“就算不赚钱,内江蜜饯的制作工艺也不能丢,我会好好地传承下去,争取60岁能成功将内江蜜饯‘升级’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余斌厚笑道。

“我们也在努力地争取。”曹永胜告诉记者,内江市非遗保护中心对全市55个市级非遗项目进行了梳理,在内江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个破解传承难题。同时,他还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内江非遗项目的传承问题,积极参与、共同保护好内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内江在非遗保护上做出了诸多努力。2015年5月,以内江市政府办名义出台了《关于加强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从多个方面具体部署了加强内江非遗保护工作的举措,包括:全面摸清非遗现状、构建科学有效的非遗保护制度、积极发挥非遗的优势和作用、切实加强对非遗保护工作的领导等。该《通知》也是内江市第一个关于非遗保护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进一步促进内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制度化、科学化和规范化发展。

自2017年3月29日开始,内江市非遗保护中心还联合四川新闻网对王氏竹琴等8名高龄、濒危非遗传承人进行了口述史拍摄,通过抢救性记录,激发了全社会对非遗传承人的关注和关心。截至今年5月,共计拍摄了11名非遗传承人,这在内江尚属首次,在全省也是走在前列。

新闻推荐

7月5日: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专家教授将到市中医医院坐诊

◇全媒体记者孙慧娟7月5日,内江市中医医院将邀请具有扎实基础理论和丰富临床经验的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专家教...

内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内江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破解非遗“断代”难题 内江开启破冰之旅)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