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兰萍
“大家加油,一定要渡过这次难关……”6月29日13时许,内江市水务有限责任公司第二水厂(以下简称“二水厂”)的员工们匆忙吃过午饭,便戴上草帽、挂上毛巾,回到各自岗位热火朝天地忙碌起来......
因洪峰过境造成原水浊度过高,影响供水安全,市水务有限责任公司的员工们紧急投入抢险。目前,洪峰已过去好几天,但对员工们来说,抢险的景象仍历历在目。“这可以说是建厂以来,我们遇到的最大考验。”二水厂经理陈刚这样说道。
为确保群众的饮用水安全,灾情发生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并对水务公司防灾减灾工作提出明确要求。水务公司第一时间启动了应急预案,公司主要负责人到一线指导并部署抢险工作,增大加药量、加强排泥次数,降低水的浑浊度,投入了多于平时数倍的人力共同抢险……
用户第一:
群发13万条告知短信
时间回到6月25日。因受川西高原和成都地区强降雨影响,沱江流域内江段迎来了今年以来最大洪峰。
受此影响,原水浊度暴增,且持续保持高浊度,甚至在6月28日下午6时许,达到了24000度,严重影响了二水厂的生产能力。二水厂只得减量生产,部分高、偏、远地区也因减压供水的问题出现停水。
热线电话是反映供排水工作的晴雨表。“从28日下午到29日晚,我们共接听了近100个咨询供水问题的热线。”市水务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技术部副经理李波告诉记者。其实,根据此前的监测情况,他们早已做足了准备,并编发了一条告知用户的短信。
“尊敬的用户:受上游暴雨影响,原水浊度暴增,且持续保持高浊度,水厂减量生产,减压供水。由此带来的不便,请您谅解!”
即便群发了近13万条这样的告知短信,并通过微信公众号、网站、电视、报纸等宣传途径向广大用户广而告之,但仍有部分没有覆盖到的群众打来电话。热线接听人员一边耐心向用户解释,一边仔细标记停水用户地址,并立即向调度运营部门反馈。
上南街、庙儿山、莲台寺急需用水……
一接到平台反馈的情况,管网运行部立即安排送水车将干净、安全的水送往停水地区。
据市水务有限责任公司管网运行部副经理张伟介绍,送水人员一边送水一边向用户作出解释,以免引起恐慌。除了送水,抢修队员还做好了随时可能出现爆管情况的抢修准备。
与此同时,管网运行部立即启动了应急抢险预案,并召集所有应急抢险队员到岗到位,随时保持战斗状态,而这样的工作状态将持续到汛期结束。
在外人看来,这样的工作确实辛苦,但对于应急抢修队员来说,似乎已成家常便饭。“尤其在每年的汛期,我们都自动进入战斗状态,并不断优化应急抢险预案,以及时解决用户的用水问题。”
原水浊度:
从24000度降到0.2度以下
监测数值显示,从6月28日上午开始,上游来水的原水浊度逐渐上升,高浊度持续时间长达48小时,甚至在28日下午6时许,达到了24000度。
市水务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蒲彬告诉记者,这是自2013年以来,二水厂在供水上首次遇到原水浊度达到上万度的情况,也是建厂以来持续保持高浊度情况时间最长的一次。
很多人看到这个数字,并不知道其意味着什么,但对于水务人来说,这是一个挑战,他们必须想方设法降低原水浊度,确保供水质量。
据陈刚介绍,二水厂采用的是全自动化工艺设备生产水,原水浊度设计处理能力为8000度。而现在,他们面对的是高出处理能力3倍的浊度。
面对这种情况,怎么办?停水还是不停水?
水务公司为了保障群众随时能用上放心水,决定不停水。
机器不行,就人上。水务公司处变不惊,经过紧急会议后,提出打“人海战术”。
据陈刚介绍,为了既保障水质质量,又保证供水安全,最终将原水浊度降下来,除了在原水中添加超过平时10倍的药剂进行处理外,吸泥、排泥的工作得完全靠人工操作。
“白天一身汗,晚上一身雨。”其间天气恶劣,白天高温、晚上大雨,但为了能及时处理问题,工作人员始终坚持奋战在一线。
平时水厂生产中排泥水量为6%,而在洪峰过境期间,排泥水量达到了30%。根据数据统计,在此期间,人工排泥水量每天达到约5万方,原水浊度从24000度下降到0.2度以下,这个数值远低于国家规定的1度的标准。
经过40人在岗坚持60个小时,6月29日晚上11点30分,城区供水恢复正常水压,供水能力也在逐渐恢复,到晚上12点,城区实现正常供水。
汛期未结束,战斗将持续。
蒲彬告诉记者,根据对上游来水情况的分析和对近期降水情况的掌握,内江水务人还将继续坚守一线,做好随时应急抢险的准备,确保老百姓用上干净安全的水。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韦小梅文/图“大家抓紧点,争取今天把这一片清理干净!”7月5日上午,一阵小雨过后,市中区靖民镇石坝村组织...
内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内江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