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应坚持主动有为地‘发挥作用\’,切实有力地去解决市场不愿解决也解决不好的问题。”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江毅 胡旭
救不救川威,成为2014年四川应对复杂多变经济形势的重要一步棋。
作为四川冶金业鼻祖和中国“500强”企业,四川川威集团在从钢铁转型钒钛的过程中,因行业下滑遭遇困境。十余家银行从2014年初开始陆续抽贷20多亿元,2万多人的大企业停摆,上下游产业10万人饭碗堪忧。“川威崩盘”的传言,一时间让四川实体经济风声鹤唳。
面对这次大危机,政府到底出不出手?问题摆上了四川省政府常务会和省长魏宏的桌面。
“企业转型遇到困难,政府不能坐视不理,简单地放任市场去调整不行,否则牵一发而动全身。”魏宏强调,“省委、省政府的态度十分鲜明”。随后四川省果断出手,省政府牵头,政企银多方努力,推动川威实行债务重组,恢复生产,度过了最危险的时期。
正是这一步关键棋,及时稳住了四川实体经济阵脚,坊间流传的四川经济金融生态“雪崩”言论也不攻而破。
在危机处置过程中,四川积极主动作为,直面转型中的深层次矛盾,在全国率先推出稳增长16条措施,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改革成为贯穿全年的经济发展主线。
2014年,四川经济增速实现8.5%,新增地区生产总值2.85万亿元;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在经济结构占比出现明显提升,新增企业数量和注册资本呈“井喷”之势,就业实现总体平稳。中国经济版图中的西南板块得以稳定,为持续深化改革赢得了宝贵时机。
川威危机
不转型“等死”,转型却“找死”。在当下的中国经济中,许多企业正面临川威一样的两难选择。
作为四川最大的民营钢铁企业,川威集团历史悠久,厂区至今仍耸立着一座建于1929年的30米高方形烟囱。川威解放后在巴蜀大地上第一个炼出生铁、第一个炼出钢、第一个轧出材,被称为四川的“冶金鼻祖”。
作为中国500强企业,川威集团的产品凭借良好的口碑和质量,长期畅销四川乃至国内市场,售价比其他企业的同类产品略高。尽管如此,川威还是敏锐地察觉到了国内钢铁产能过剩的隐患,从2008年开始,依托四川丰富的钒钛资源,谋求转型。
2009年,川威先后投资110多亿元,新建了钒钛新材料和钒资源综合资源利用项目,迈出从“钢铁川威”向“钒钛川威”转型的关键一步。
但令所有管理层没有想到的是,潜在的危机却瞬间降临。
就在新项目投产不久,2014年3月,平安银行在收回川威9000多万元贷款之后,拒绝再放贷,随后光大、建行等银行纷纷效仿。2014年上半年,川威总计被抽贷23亿元之巨,曾经的四川钢铁巨人甚至沦落到无钱购买原材料的地步,不得不大幅停产,工人轮休,川威危机全面爆发。
在川威集团所在地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连界镇,曾经的骄傲早已不复存在:过去每天要杀100头猪才够川威职工消费,而从企业困顿以来,每天杀30头都卖不完。 (下转07版)
新闻推荐
长宁-威远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进入规模开采阶段 年底产能将达30亿立方
□本报记者王眉灵作为一种新能源,页岩气已被列入四川省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肩负着带动产业发展、改善能源结构的重任。开采,是这个产业链中最为重要的一环。9月23日至26日,记者走进四川长宁-威远国家...
威远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威远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