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缉毒警察,不少人的第一反应就是电视剧中毒贩正在交易,旁边突然冲出持枪警察:“不许动!警察”,随即,人赃俱获。
然而,现实中缉毒民警抓捕毒贩并非如此轻松。他们要一次次地与毒贩斗智斗勇,每天都有生与死的较量,用智慧和生命捍卫着社会的安宁。
在“6·26”国际禁毒日到来之际,记者走近内江市一名普通缉毒民警,倾听他与“毒枭”较量的故事。
◇周雅涵 本报记者 曾利军
实习生 胡满意文/图
■难得的一次“空闲”
2016年9月30日,威远县公安局缉毒民警胡帮伟和同事,难得遇到半天的空闲时间。
“当时正值电影《湄公河行动》热映,由于电影情节与工作相关,便决定和同事去看电影。”胡帮伟说,观影过程中,他不时偷偷看同事们的表情,他知道,那是自己紧张的内心,害怕下一秒就会失去他们……
观影后回单位的路上,胡帮伟与同事感慨:“这虽然只是电影,但却来源于真实的生活。”
■“刀尖”上的缉毒舞者
毒品犯罪不同于普通刑事犯罪,犯罪嫌疑人往往经过长期准备,具备了丰富的反侦查能力,以逃避打击。如果将毒贩比喻为狡猾的“狐狸”,那么缉毒民警就是那惩奸除恶的“猎人”。
2016年1月,威远县警方获悉,一成都的贩毒团伙向威远大量贩卖毒品,于是立即成立专案组,胡帮伟是专案组的一员。
专案组经过大量走访、调查、比对、分析、研判等,初步掌握了该贩毒团伙主要成员的基本情况及贩毒活动轨迹。
3月14日,专案组得到线索,团伙中两名驾车的犯罪嫌疑人已经在回威远的路上。根据掌握的情况,嫌犯车上很可能藏有大量毒品,至于他们是否携带枪支尚不清楚。
为了不错失这次抓捕的时机,胡帮伟主动请缨,承担此次抓捕任务。然而,谁都没想到,当警车将嫌疑人的车辆围住后,穷凶极恶的毒贩竟加大油门,疯狂冲向警方所设关卡。民警连忙鸣枪示警,然而嫌疑车辆并没有停下,反而加大油门冲关。
眼看就要撞到布控的民警。只听见“砰”的一声,胡帮伟驾驶一辆警车从另一面向犯罪嫌疑人的车辆撞去,逼停对方。民警随后当场抓获毒贩两名。
事后,有同事问胡帮伟:“你不害怕么?”
他回答说:“我在对讲机里听到现场指挥下达的命令:‘撞!\’后,就毫不犹豫踩油门撞了上去,为了在收费站位置堵住嫌疑人员的车辆,我们必须冲上去,没时间犹豫。”
■工作中的“拼命三郎”
无数次乔装打入毒巢,无数次蹲点抓住顽凶,无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对一名缉毒民警来说,胡帮伟称,这几乎是家常便饭。
2016年2月,威远警方在侦破一起特大毒品案件时,由于犯罪嫌疑人陈某某有着强烈的反侦查意识,格外狡猾,按常规办法弄不好会打草惊蛇。
为此,胡帮伟通过分析案情和陈某某的日常生活习惯,及时向领导建议将守候抓捕阵地大胆前移。在陈某某最有可能出现的交通要道上架网守候。
随后,他和同事连续五昼夜布控守候在陈某某有可能出现的道路上,最终成功抓获陈某某犯罪团伙4名,缴获毒资1万余元,冰毒成品约4.5公斤,麻黄素5公斤,半成品液态冰毒20余升,制毒原料34公斤。
■生活中“不称职的爸爸”
在长年的缉毒生涯中,加班加点早已成为家常便饭,有时一上案子就是十几天,根本无暇顾及家人。
2016年,胡帮伟和妻子迎来了他们的小宝贝。父爱和责任感扛在双肩,他想给儿子最温暖的陪伴。然而,事与愿违,孩子出生后不久,他便到外省出差,一去就是一个多月。
无尽的思念,让这位警察父亲在每个身在异地的夜里辗转反侧。
“在梦里,我儿子总是一直对着我笑,和我咿咿呀呀地说话。可当梦醒后,四周寂静无声。”胡帮伟说,办案时间紧迫,自己只能将这份思念埋在心间。
2017年5月,胡帮伟母亲心脏病突发,但他因参加“堵源截流”集结专项行动没有回去;前不久,他年幼的孩子发高烧,但因专案在身,他依然没能回去……
“作为一个儿子,我是不孝的;作为一个父亲,我是不称职的,但这就是我——一名缉毒警察。”胡帮伟说,作为一个儿子,一名父亲,他何尝不想在家人需要的时候在身旁给予照顾,尽一点孝心,担负起父亲与儿子的责任。
就是这样一个在工作中生龙活虎的“铁人”,抓捕现场充满血性的硬汉,在谈起家人时,却眼含热泪,满怀愧疚……
新闻推荐
(全媒体记者刘科志)今年以来,威远县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优化“立体式联动、网格化联保、全民性联防”机制,筑牢重大疫病“防控网”。联动“全渗透”,强化“主动安...
威远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威远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