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资中县银山镇社区党委书记邱玲嫦
□郭飞 本报记者 李果
“老余,在清洁队干得咋样?身体吃得消不?”6月6日,资中县银山镇居民余析综家中,社区党委书记邱玲嫦关心地问道。
“还行,腰还是使不上力,不能干重活。不过能找到工作,我们已经很满意了。”余析综说。
2002年7月,国有企业银山化工厂改制,包括余析综在内的2503名职工失业。2003年,化工厂所在辖区成立银磷社区,邱玲嫦出任社区党总支书记。从此,她走上为下岗人员找“新家”的道路。
帮下岗职工找新工作
“企业就是我们的家,一夜之间家都没了。”在邱玲嫦的记忆中,下岗工人三天两头地闹事,年轻人拿着买断工龄的钱四处挥霍。好几次,有下岗工人指着邱玲嫦等人大骂,在办公室乱摔东西。“呆在社区,难道就是被骂的吗?”不知多少次,邱玲嫦默默流下眼泪。
曾是银山化工厂化工分析高级工程师的邱玲嫦,开始以自己的方式突破困局。
面对数千名待岗的职工,邱玲嫦带领社区仅有的5名工作人员东奔西跑,吸纳外地企业落户,帮下岗职工找新工作。
但事情并不顺利。社区介绍了工作,还派专车送大家去公司,可不到一星期就有30多人跑回来,理由是“一天要上10多个小时班,跟以前8个小时工作制差远了,大家都不适应”。“如果不改变自己,那日子还怎么过?”邱玲嫦无数次上门做思想工作,嘴皮子都磨破了,劝服他们去上班。
经过两年的阵痛期,到2004年,银磷社区下岗人员再就业率达到90%以上,工作地点遍布内江、成都、重庆等地。2006年,社区被省政府授予“四川省充分就业社区”称号。
创办“再就业一条街”
社区里有一条“再就业一条街”,是邱玲嫦发动社区工作人员自筹5万元资金,并盘活部分企业资产后建成的。“刚开始有25个门面,后来发展到近40个,入驻80多户下岗职工。所有门面租金每月不超过200元,最低的只有30元。”邱玲嫦介绍。
银山化工厂下岗职工郭勇是首批进驻的人之一。
“我和妻子都下岗了,还有一个11岁的娃娃在读小学,生活没有着落。”郭勇说,多亏了邱书记,他们以每月30元的价格租到一间门面,开始做烧烤生意。摸索打拼了几年,从“再就业一条街”起家的“郭老大烧烤摊”如今已在镇上远近闻名。“每月纯收入不低于3000元,娃娃也在外面打工了,生活衣食不愁。”郭勇说。
2007年,银磷社区与其他几个社区合并成银山镇社区,邱玲嫦全票当选为新的社区党委书记。目前,社区就业再就业人数达3800余人,就业率达90%以上,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现象。
邱玲嫦说,“在我心里,社区是一个大家庭,让每个家庭平安幸福,就是我最大的快乐。”
记者手记
同理心和责任心是解题“法宝”
在10多年前的企业改制中,邱玲嫦同样失去工作。但是,被推举为社区书记的她迅速走上自我身份及工作方式的转型之路,支撑这一转变的正是她对下岗职工遭遇的感同身受和对每一份工作的责任心。
在矛盾和冲突面前,她也会懊恼、纠结,甚至掉眼泪,却没有向困难低头。因为,只要多一分同理心和责任心,许多矛盾和冲突就有了解决的突破口。
新闻推荐
本报讯(兰为记者周海波)8月26日,资中县计生局工作人员来到重龙镇文庙口村村民鲁兴元家中,看望生病的鲁兴元,并与他拉起家常,了解他家生活生产情况。鲁兴元的独子婚后不久因交通事故死亡,儿媳离家出走。...
资中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资中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