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邹俊川
3月30日,在成都龙泉驿一家建筑工业,邹桃文正在扎钢筋,汗珠顺着他布满皱纹的脸庞往下流。“像我这种62岁的老人,能找个工作已经很不错了。”邹桃文说,“忙完这两天,清明节还是要回去看一下老母亲。”
邹桃文是资中县太平镇鲤鱼田村人,上世纪80年代末外出打工,至今他辗转了大半个中国。20多年间,有一件事雷打不动,那就是春节回家。去年,独自在家的80多岁母亲摔了一跤导致腿部骨折。春节回家,看到行动不便的母亲,邹桃文心里五味杂陈。一晃眼,自己已是一个花甲老人,还要赡养一个更老的老人。
元宵节刚过,邹桃文就告别母亲,收拾行李再次外出。今年,他没再出省,而是来到200公里外的成都,“离家近,方便回家看老人。”老家是邹桃文的根,对于这个根,他感情复杂。家里除了牵挂的母亲,值得他留念的东西已经很少了。“当老母亲故去后,我还会不会回来?”邹桃文经常这样问自己。
对于城市,邹桃文感到既熟悉又陌生。20多年的打工生涯,让他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匆匆过客。
在外打工多年,邹桃文没有买任何养老保险。“像我们这种在建筑工地打零工,不可能像正规公司那样买养老保险。如果自己买,还是舍不得那个钱。”因为上要赡养老人,下要抚养子女,邹桃文并没有多少积蓄。“如果在城里养老,根本不够,回老家养老勉强凑合。”邹桃文苦笑着说。
邹桃文育有两个儿子,也在外地打工。因他们经济条件也不好,在城里的生活压力很大,“养儿防老”对于邹桃文夫妇来说,面临着挑战。有时,邹桃文夫妇还要接济一下儿子,“他们才出社会几年,收入也不宽裕。”现在,邹桃文每月可领取65元的国家基础养老金,但这对养老来说只是杯水车薪,“有总比没有好。”
在老家,房子是20多年前修的石头房,“种地收益低,最多种点口粮。现在人老了,不想再干那活路了。”去年,邹桃文的儿子在场镇上买了一套房子,“将来实在干不动了,我就搬到镇上去住吧。”
新闻推荐
□郭飞本报记者张啸资中县银山镇岗石村“80后”小伙王再生,在老家种植着几十亩塔罗科血橙。与往年不同,王再生并不担心血橙的销售问题。“市里搭建了农产品网络销售平台,我种植的血橙通过这个平台在...
资中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资中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