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韦小梅 文/图
■走访现场:
“输血”+“造血” 来凤村的喜人嬗变
来凤村,地处东兴区富溪镇的西北部,北连资中县苏家湾镇,村里土墙房、危旧房偏多,没有一条像样的乡村公路,农业基础条件薄弱,村民依靠传统农业谋生,是东兴区77个贫困村之一。以上是2014年以前,人们对来凤村的整体印象。
然而,如今展现在记者面前的来凤村,与过去截然不同:一条条乡村公路平坦开阔,一座座改建民居结实牢固,一口口山平塘、蓄水池、囤水田“落户”田间,一条条便民路直通家门口……
家乡的种种变化,贫困户苏明华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多亏了党和政府关心我们贫困村,多亏了这些干部为我们贫困户的事跑上跑下!”
2014年,东兴区实施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在来凤村新建囤水田5口、蓄水池7口、山平塘5口、蓄粪池18口、村道2.6公里、田间生产便民道2.9公里;为10户贫困户改造房屋1140平方米。
8月5日上午,苏明华热情带路,邀请记者参观他的新房子。记者看到,苏明华家的屋顶全都盖上了琉璃瓦,新建的厨房里通了天然气和自来水,布局更加合理,功能也更加完善。
“我以前的房子可不是这样的,一到下雨天就满屋子漏雨;没有专门的厨房,煮饭是在院坝里简易搭建的棚子里,房子被熏得黑黢黢的……”苏明华坦言,改造房屋是他们一家人的梦想,因为自己常年患病,家庭经济困难,拖了很多年都没实现。去年,村民们推选他作为***户,获得了政府补贴的8000元房屋改造资金,改造房屋的梦想才得以实现。
解决贫困户的贫困问题,除了“输血”,东兴区还注重增强其“造血”功能。
去年,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富溪镇组织辖区内贫困村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前往重庆市铁山镇考察,了解到白芷亩产量800~1200斤,亩产值高达8000~9000元,村民们看到了白芷产业的发展前景。
于是,成立了白芷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专合组织+农户”的形式,发展300余亩白芷。同时,为调动村民们的积极性,政府提供补贴100元/亩,并由合作社统一提供种苗,开展实用技术培训,与种植户签订协议,以当年市场价且不低于8元/斤的保护价统一收购,解决了种植户的后顾之忧。
短短一年多的时间,种植户初尝甜头,用他们的话来说,“比种玉米强两三倍!”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较上一年增加1628元,实现贫困人口脱贫96人。
“帮钱、帮物、不如帮农民寻找一条致富路。”据富溪镇党委书记黄善兵透露,考虑到贫困户有养鸡的传统,政府通过竞争性谈判,从4家有资质的公司中选择内江市东马禽业有限公司,购回一批土杂肉鸡,免费赠送给未脱贫的贫困户,每户40只。下一步还将继续寻找适合来凤村发展的产业,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和项目,进一步改善村里的农业基础条件,逐步让来凤村脱贫致富。
■***:
强基础+兴产业 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来凤村的变化,是近年来东兴区扶贫开发工作的一个缩影。
“十二五”期间,东兴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扶贫开发政策,按照《内江市东兴区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11~2020年)》的总体部署,坚持***方针,以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区平均水平,贫困群众增收脱贫为目标,以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以项目为载体,大力实施扶贫开发,***,向广大东兴区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2011年以来,东兴区争取到扶贫开发项目共17个,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6300万元(其中:省级5430万元,市级150万元,区级720万元),贫困村建设46个村,产业扶贫3个村,完成扶贫解困56318人,实现贫困家庭人均纯收入高于一般农户300元以上,贫困发生率下降到了4.09%。
其中,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东兴区新建村道水泥路115公里、改建村道14公里,新建田间生产路282公里,田间渠系25公里,蓄水池180口,蓄粪池184口,沼气池50口,山平塘103口,囤水田162口,石河堰2座,整治维修提灌站4座,旱地改良1000亩;
在产业培育方面,东兴区扶持发展特色产业共18867亩。其中:种植青豆、葱蒜、雪萝卜等优质蔬菜14350亩,种植优质核桃2439亩,白芷1672亩,果桑149亩,特种养殖泥鳅、黄颡鱼、叉尾鮰257亩,劳务扶贫600人,实用技术培训26797人次。
在人居环境建设方面,东兴区扶持贫困户新建房屋61户,面积2980平方米;维修房屋71户,面积6218平方米;风貌改造251户。
在扶贫解困方面,东兴区认真开展“扶贫解困”民生工程,积极组织区、乡、村干部与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通过“送项目、送物资、送现金、送技术、送信息”等形式,帮助56318人实现脱贫致富。
这不是简单的数字叠加,为了消除贫困,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东兴区找到了一条扶贫开发的有效之路——
领导重视是前提。区委、政府每年都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认真布置全区扶贫开发工作,并以文件的形式下发年度扶贫开发工作意见,明确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把扶贫开发目标任务作为考核各乡镇综合目标内容之一。同时,区委、区政府领导明确挂点联系乡镇,经常深入贫困村检查指导扶贫开发工作,机关事业单位开展贫困村帮带活动,派出驻村工作组,有力促进了全区扶贫开发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是保障。2011年以来,东兴区在财政吃紧的情况下,仍然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6300万元(其中:省级5430万元,市级150万元,区级720万元)。
严把项目实施关是关键。一是把好一事一议关。项目建设由民选、民定、民管,推行“扶贫阳光政务”,做到公开、公正、公平。二是把好项目工程质量关。组建群众项目监督小组,监督项目工程质量。三是把好资金管理关。扶贫项目资金实行专户管理、封闭运行、按进度拨款和实行区级财政报账制等,确保扶贫项目资金专款专用。四是把好验收关。每个项目实施完成后,组织相关部门对项目进行验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项目质量达到设计标准。
■攻坚拔寨:
“强责任”+“啃骨头” 扶贫开发任重道远
当前,东兴区的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
与内江市其他县区一样,东兴区小区域贫困和“插花”贫困现象突出、能力性贫困对象占比大、贫困程度相对较深,存在不同程度的住房难、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上学难、就医难、通信难、增收难等问题,而且因病、因残、因灾致贫返贫现象突出。
东兴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一致认为,集中力量推进扶贫开发攻坚,是践行党的宗旨和群众路线的具体行动,是促进协调发展、推动民生改善、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的重要举措。
下一步,东兴区将切实担负起扶贫开发攻坚重大历史责任,按照“五年集中攻坚、一年巩固提升”的要求,精准实施“四个一批”扶贫攻坚行动计划,采取过硬举措精准解决扶贫攻坚的突出问题,努力让东兴区早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保障全覆盖,乡镇有标准中心校、有达标卫生院、有便民服务中心,村村有硬化路、有卫生室、有文化室、有宽带网,户户有安全饮用水、有生活用电、有广播电视,让东兴区的贫困群众早日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新闻推荐
(陈钟华记者蒋小琴)8月12日至14日,省政府安委会第十四综合督查组到内江督查安全生产工作。督查组组长、省工商局副巡视员白云生出席。在为期3天的综合督查中,督查组一行人先后到资中县铁佛...
资中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资中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