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艳梅 文/图
5月17日,是资中县发轮镇逢场的日子,人山人海,一片热闹的景象。
上午9时许,记者走进场镇一间面积约200平方米的门面房内,看到有100余名妇女坐在各自的缝纫机前,等待培训正式开始。还有妇女迫不及待地翻开了学习资料,开始自学缝纫技术……这里就是资中县发轮镇庙沟村第二期(劳务品牌培训)电动缝纫专业培训点。
缝纫技术培训
为村民脱贫致富带来希望
发轮镇五龙村9组村民聶素英,是庙沟村第二期(劳务品牌培训)电动缝纫专业培训班的学员之一。由于上有老下有小,今年45岁的聶素英一直在家种地,从未出过门打工,一家8口人的生活全部寄托在面积不大的田土上。
“既然有难得的免费学习机会,我一定要好好把缝纫技术学会,以后挣钱了就能增加家庭收入。”聶素英说,和其他参加技术培训的妇女一样,她们之所以这么积极踊跃参与,不仅仅是因为这是免费培训,而是听说参加了第一期培训的妇女们已经开始接单子,并将获得了一份可观的收入。
随后,记者来到设立在庙沟村村委会旁边的电动缝纫加工点,正如聶素英所说的那样,有四五十名妇女正忙着为成都某家纺厂赶制蚊帐。
据庙沟村8组村民兼现场管理员孙金花介绍,培训结束后,她们就接了两单生意:一单是为隆昌的一家家纺厂加工8000床被套;一单是为成都一家家纺厂加工3000多床蚊帐。5月14日,她们生产的第一批被套已经交回厂家,其加工品质获得厂家的高度肯定。
“接到订单后,我们5月7日就开始生产了。”孙金花说,按照上午7点至12点,下午1点至7点的作息时间,每天都有六七十名接受过培训的妇女参与加工产品。为了保证订单质量,她们还邀请了缝纫老师现场指导生产。
36岁的张华英是庙沟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她告诉记者,尽管允许农忙时间请假,但自开工以来,她一天也没有落下。她希望在照顾家庭的同时,凭借自己年轻、手脚快的优势,可以多挣点钱,早日摆脱脱贫。
据庙沟村“第一书记”陈伟介绍,庙沟村位于资中县、资阳市和眉山市的交界处,距离发轮镇6公里,资中县66公里,属于省级贫困村。全村总人口3600余人,贫困户98个、334人。参加庙沟村首期电动缝纫专业培训的80名学员中,有56名都是该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
由于每个工人的收入是按件计算,在生产过程中,村民们形成了“你追我赶”的良好气氛,纷纷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早日实现脱贫致富。而按照目前的订单规模,贫困户学会缝纫技能后,零投入、零风险的居家就业模式,可保证每人每月稳定收入在2000元以上。
提供就业援助
今年全市计划培训贫困群众3400人
事实上,庙沟村实施的就业技能培训,只不过是内江市加强就业***的一个缩影。
为进一步加强贫困地区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提升贫困家庭劳动力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增加就业岗位、完善就业服务、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提供就业援助等为抓手,扎实开展贫困家庭就业,内江市制定出台了《内江市建立贫困户技能培训和就业促进2016年工作计划》(以下简称《计划》)。
按照《计划》确定的工作目标,2016年,围绕市场需求和劳动者意愿实施精准培训,全市计划培训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中有技能培训需求劳动力0.34万人以上,并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专项职业能力证书)。
按照要求,内江市制定培训计划及实施方案,对全市贫困家庭劳动力全面摸底调查,到村、到户、到人开展技能培训需求调查,对每个劳动力的个人情况、从业状况、技能水平、培训需求和愿望进行登记造册、建档立卡,建立实名制培训台账。
同时,利用农闲时间,针对农村劳动力不同技能水平开展机械维修、服装加工、建筑、餐饮、家政服务、保健护理、老年人家庭护理、护工、药膳、中医推拿、旅游服务、电焊等就业技能培训,尽可能把培训地点设在用工企业和职业技术学校,使务农和技能培训“两不误”,实现技能和收入“两提高”。
内江市还将继续通过采取多渠道筹集培训补贴资金、加强就业创业宣传、大力开展就业培训、适时开发公益性岗位等措施,拓展***就业服务渠道,增强贫困家庭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的积极性,为实现就业再就业创造良好条件。
新闻推荐
(庞述根记者孙国丞)资中县供销社党委和机关支部采取多项措施,积极组织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收得良好效果。加强组织领导。县供销社党委和各支部均成立了以党组织负责人为组长的领导小...
资中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资中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