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永志
曾经的“甜城”,自农耕时代糖坊、漏棚延续到现代化生产的上世纪末,它规模之大、时间之长、惠民之广,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内江糖厂,就是内江糖业兴衰的符号之一。
《记忆中的内糖文化》试图从侧面讲一点故事,以慰藉还在为“甜城”叹息的人。谁知,通过查阅资料和采访,笔者也随一浪接一浪的运动和人与人之间的斗争迷惑不已。然而,把这一切与历史进程结合起来思考,不觉幡然醒悟:呵,糖业沉浮,是时代政治经济变革的缩影。
人类文明的进程,总会寻求最宜“种田、织布”的环境,以期生活富足、日子安康。内江糖业三百年,就是先民依据地域条件而铸就的宏图大业。它生于斯卒于斯,自有说得清和说不清的内外因。
在农耕文明时代和新中国的计划经济时代,内江人民在“糖”字上大做文章,为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内江糖厂的产糖量曾是全国(除广东汕头外)第二位,是内江轻工业生产一大支柱产业,是内江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改革开放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糖”字也呈现出更丰富的内涵,糖业竞争在更广阔的地域展开。内江甘蔗因日照时间短、含糖量较低等原因,再加上糖经比价发生变化,糖价下降,蔗农种蔗积极性弱化,甘蔗原料逐年枯竭,国家对产业结构布局的调整,攀西和“两广”(即广东、广西)糖业的崛起和迅速发展等各种原因,使全市制糖业陷入困境。2002年,面对新的形势,内江市委、市政府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有进有退方针,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文件精神,作出了糖业整体退出的决策,以盘活存量资产,促进实现再就业。当年的1~4月,全市轻工业完成产值9.06亿元,同比增长了19.6%。
内江糖业的整体退出,既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又切合内江改造传统工业的现实,是国有企业扭亏脱困、确保企业和社会稳定的必由之路,是深化企改的成果。现在回过头来看内糖的历史,在时代的大潮中起落后,留下的是曾经的辉煌和企业文化的闪亮,如《诗传单》等,它为劳动者讴歌、为建设者鼓劲的同时,也为内江的糖业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13年,内江成功列入全国老工业基地名单。经过几年调整改造,在“传统制糖业”转型方面,一批民营企业形成了以木薯、红薯、玉米等为原料生产食用酒精和副产物循环利用产业链。最具代表性的是“银山糖厂”,这座为支援抗战所创建的酒精厂已运转七十多年,现转制更名为“资中县银山鸿展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用玉米生产食用酒精,每天产量达几百吨。目前,内江仍是川酒重要的原酒基地之一。
现在,“曾家大院”、“内江糖厂”两个神奇的建筑群落仍矗立在沱江边,前者是“甜城”发祥之地,后者是“甜城”终结之所。它们在糖坊、漏棚几乎绝迹的今天,跨越几个世纪而继续对话,冥冥之中似乎在昭告天下:“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
新闻推荐
砥砺奋进 探索农村教育新路子——资中县配龙镇中心学校稳健发展侧记
资中县配龙镇中心学校地处偏远的资中西北角,但该校在全县乃至全市都有一定名气。自2002年成立以来,该校中考成绩连续14年在全县名列前茅,学校还先后获得了内江市教育质量优秀学校、内江市教师队...
资中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资中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