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主动权益基金和货币基金的大发展之后,指数基金在过去十年逐渐焕发魅力,尤其在近两年呈现爆发式增长。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全球受监管开放式基金的数量超过11.4万只,净资产合计超过49万亿美元。其中,指数基金规模在基金总量中占比逐步提升,达到6.7万亿美元,占比从2007年的15%上升至35%。我国公募市场上共有600只指数基金(剔除联接基金),总规模合计5382亿元,较去年底增长634亿元,产品类型主要包括ETF、指数LOF、分级基金和场外指数基金。
我国资产管理行业面临着重要的改革窗口,资管新规的出台对国内资产管理有着深远和实质的影响。从全球的经验来看,在资产管理逐步打破刚性兑付、产品净值化、拆除多层嵌套以及去杠杆等背景下,指数基金尤其ETF的投资优势日益明显。首先,指数基金的投资是紧密跟踪标的指数的,编制规则透明,能够比较清晰地了解组合的结构和风险收益特征,具有分散化投资的特性;其次,指数基金被动复制指数,能够比较好地避免基金经理等主观因素的干扰;最后,指数基金尤其是ETF基金的综合费率成本远低于其他类型的基金产品。巴菲特曾经8次推荐指数基金。“通过定期投资指数基金,一个什么都不懂的业余投资者往往能够战胜大部分专业投资者。”
ETF作为指数基金占比达60%的一类产品在权益市场表现不佳的情况下,在全球范围内受到资金大幅增仓,逆市增长。
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全球ETF资产规模从2016年的33960亿美元增长至46610亿美元,增幅达37%。2017年全年,ETF的资金净流入创新高达到4710亿美元。从国内来看,截至11月7日,今年以来ETF规模增加了1420亿元,相比年初增幅高达61.2%,从份额来看,增长了138%,是史上ETF增长速度最快的一年。
我们认为这主要是由于随着A股几轮调整,大多数指数已经到达历史估值低位且盈利增长稳定,监管环境的改变也使得机构投资人在A股占比增加,获取高于指数的超额收益愈来愈困难。投资指数基金不仅成本低廉、便捷高效,而且避免了选股问题,指数基金运作透明、风险分散、交易灵活,成为了众多机构加仓A股的首选标的。
指数基金的大发展需要行业内各方共同推动。首先是交易制度的创新,目前跨境ETF、黄金ETF、债券ETF都实行了T+0交易,大大提升了这几类ETF流动性,如果部分权益类ETF可以试行日内回转交易制度,将有利于平抑ETF的折溢价,提升ETF产品的活跃度;其次,我们建议推动将ETF纳入沪港通标的。沪港通和深港通的开通,吸引了众多北上资金流入,ETF作为标准化的产品,是机构投资人便捷高效且低成本投资A股的工具,纳入沪港通标的将有效促进ETF行业发展;最后,ETF和指数基金的发展还亟须相应的配套机制,如给予社保、年金等投资ETF相应的税收优惠,鼓励国资平台上市公司通过ETF进行结构调整和优化配置等。
华安基金指数与量化投资部高级总监许之彦
新闻推荐
12月19日,在2018能源年会暨第四届中国能源发展与创新论坛上,国家能源局科技装备司司长王思强表示,当前,我国能源领域已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