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凌平 张冠年 本报通讯员 梁家智 郑彬昌
9月24日,北京。
中美合作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国际研讨会会场,藤县县长黄东明作为广西惟一的县级代表,作了“创新思路抓林改,‘四民\’工程惠林农”的主旨发言,推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的“藤县经验”。
时隔半个月,10月10日,同样是在北京,在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百县经验交流会上,藤县县委书记何棠又一次推介“藤县经验”。
藤县林改涉及面积达421.8万亩,是我区2009年25个林改扩大试点县中面积最大的县。那么,“藤县经验”究竟有什么“魔力”,值得连续在两个高规格会议上推介?日前,本报记者前往藤县探个究竟。
农民要致富,政府要服务
镜头一:去年5月,正是松脂上市高峰期。由于任务紧急,代客商收购松脂的平福乡寻村主任陈巨典,每天一早就得爬山踏界,带队上山勾图。结果,他耽误了松脂的收购,减少收入1万多元。但他没有后悔:“自己亏点算不了什么,林改做好了,老百姓就赚大了。”
镜头二:“双方都没有意见,那我就挖界址了。”藤县东荣镇人大主席陆献国说着拿起锄头就挖。原来,大带村里歪二组黄汝耀与里歪一组陈成扬的山界纠纷已经有10多年之久,村委和镇司法所多次调解,双方都不接受。陆献国多次找双方当事人协商,说明利害关系,终于达成共识,于是,陆献国亲自为双方挖定了界址。这只是陆献国在林改工作中的一个小插曲。上山勾图那阵子,每天一早,他就一顶草帽一个水壶,与技术人员一道上山,及时调处勾图确权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保证了林改的快速推进。
延伸:林改工作主要涉及外业勘界、内业整理、登记发证,工作量大且繁琐。为顺利推进林改工作,藤县共抽调30名县处级领导、150名科级干部和560名业务骨干人员,加上村干部和相关人员共2000多人,组建成16个驻乡(镇)工作队和125个驻村工作组,实行县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村干部包组、组干部包户的办法,细化包干到山头地块。
在林改过程中,藤县县委、县政府要求工作人员“要像帮亲人一样帮助林农掌握政策,要像给自己分山一样帮林农勘界确权,要像解决自家难题一样帮林农解决历史纠纷”,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扎实做好纠纷调处。为有效化解纠纷,藤县成立了两个综合调处工作组,专门调处涉及面广、人数多、情况复杂的山林纠纷。并请村中了解情况、威信高的“四老”(老党员、老队长、老族人、老教师)参与调解纠纷。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截至目前,该县群众申请林地纠纷150宗,已调处结案143宗,调处成功率95.3%。自实施林改以来,藤县没有因为林改工作出现群众上访和破坏森林资源行为。目前,全县已累计完成林地勘界面积399.5万亩、登记发证面积375万亩,分别占总任务421.8万亩的94.7%和88.9%,远远高于全区平均水平。
启示:农民要致富,政府要服务。藤县林改工作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效,关键一点就在服务。县委、县政府把“全身心、全过程、全方位为林农服务”作为林改工作的指导方针,加强林改服务力量、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从领导干部至普通工作人员,均全力以赴、认真细致做好确权到户服务工作。此外,该县还依靠民间力量,调解山林纠纷,引导群众和谐林改,不仅事半功倍,提高了效率,而且取得了良好社会效果。
国家得绿,农民得利
镜头一:“我利用养蜂的收入盖起了楼房,那可是甜蜜楼啊!”东荣镇坡头村主任吴日养兴奋得一边指点着树下的蜜蜂箱,一边给记者算账:“我养了35箱蜜蜂,每箱年产值600元,一年就可收入2万多元。”坡头村只有1600多亩耕地,而山林面积则达3.55万亩,该村利用丰富的鸭脚木、米碎木等开花树木养蜂,如今蜂业已成为村里的主要产业。村民们的生活逐渐好起来,并且养成了自觉保护山林的良好习惯。
镜头二:在塘步镇森村,30多个林下养鸡场已初具规模。村民柳水昌有7亩多山林地,今年养殖了4200多只三黄鸡。“我们采取的是‘公司+农户’形式,技术、饲料、鸡苗以及收购都由公司负责。”柳水昌说,三黄鸡出栏需要120天左右,一年至少可以出栏两批,除去成本每只鸡一般能赚2元多,一年就有2万元收入。
延伸:林改绝不是一改了之,必须着力破解资金、技术、市场等一系列难题,为农民开辟出一条分了山、能致富、能发展的道路。藤县各级领导深谙此中道理。为此,他们纷纷为林农提供服务,根据各村山林的分布、植被以及气候等自然条件,为农户选准选好林下经济发展项目。目前,该县共发展林下经济项目385个,4520多个农户受益。该县水产畜牧兽医局、林业局、农业局、科协等涉农部门的专家、技术人员纷纷下乡开展专题培训;引进的龙头公司技术员和驻村科技特派员、农民土专家开设农家课堂,对农民进行集中培训;并发挥党员致富带头人、科技特派员和土专家、龙头企业和协会的作用,带领农民发展林下经济。
该县还积极为林农提供销售服务,培养农产品经纪人,依靠协会打开市场,并与农业龙头公司联系,采取包销形式确保销路。目前,藤县林下经济的主要模式有林下养鸡、林下培育野生菌和种植食用菌、林下养蜂、林下种植中草药等几种模式。初步统计,该县林下经济年产值达5.6亿元,约占农业总产值的20.2%。林农人均纯收入也由林改前的3385元提高到4065元。
启示:林改只是一个过程,确保农村生产力得到发展并实现“国家得绿、农民得利”才是最终目标。藤县通过实施林下养殖业发展规划促进产业化发展,加强科技培训提高养殖效益等措施,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实现从单一林业向立体林业跨越、从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的转变,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和林地生产力,铺就农民增收致富路。
配套改革带动农户“掘金”
镜头一:“这批鸡今年底就可以出售了,如果没有林权抵押贷款,哪能发展得这么快?”塘步镇塘村的柳林海笑呵呵地说。今年6月底,他用林权证作抵押贷款5万元,在自己的林地上新建一个养鸡场,放养鸡苗5000羽,成为该县第一批利用林权证掘金的人。
镜头二:作为广西惟一指定的政策性森林火灾保险承保公司,中国人保财险广西藤县分公司6月4日在藤县为一些投保户现场办理森林火灾保险。据悉,这是我区首次签发政策性森林火灾保险保单。一些群众表示,通过购买保险,可以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促进林业健康发展。
延伸:利用金融机构带动林农创业,促进林农增收,是藤县林改过程中的一大亮点。对普通农民来说,资金不足是他们发展林下经济的瓶颈,为此,当地政府积极与县农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联系,帮助农户集中办理小额惠农贷款和林权证抵押贷款,帮助他们解决资金问题。目前,藤县已办理林权抵押贷款36笔,金额7457万元;办理森林保险30笔,投保面积890多亩,投保金额71.3万元。
启示:如果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主体只是明晰了产权,落实了经营主体,那么,配套改革则是主体改革的深化和发展。在林改过程中,藤县先行开展集体林权配套改革试点,通过加大公共财政扶持、改革林木采伐管理、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和政策性森林保险等方式规范林权交易,从而促进林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这对于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意义重大。
新闻推荐
□本报通讯员郑彬昌本报记者张天韵文/图我区不仅是民歌的海洋,还是戏剧的大舞台。各类特色戏剧,是各民族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它们有的在历史长河里历久弥新,依然散发着迷人魅力;有的却渐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