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不能让公民道德缺失,因为中华文化基因里总是保持着“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天下情怀。厚德可以立于天地之间,可以传播社会文明,推动时代进步。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国富了。在社会转型中,公民道德、社会公信力和价值取向发生着剧变,考量着人们的道德底线,撞击着人们的灵魂。良好的社会道德基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会让我们懂得,怎样才能充实精神,如何保持道德底线,不至于公德式微、价值错位、迷失自我。
和谐社会不能没有社会信任,因为中华文化基因里,总是渗透着“讲信修睦”的高尚品质。信任是一个社会最起码的要求。公民道德的复苏和回归,可以重建中国的社会信任。在尊重、诚信、守时、守利的前提下,建立与社会转型相适应的道德准则,把崇高的信仰与每个人对现实利益的追求对接起来,社会便能呈现出最美好、最和谐的一面:老人摔倒了,主动扶一把,理应出于本能;不用担心食品安全问题,喝牛奶时不担心有没有毒,吃肉不担心掺有瘦肉精,货架上的食用油和地沟油扯不上关系;走在大街上安全舒心,不担心有坑人的窨井;眼前见不到暗藏骗人招数的各类野广告……
和谐社会里不能没有科学信仰,因为中华文化基因里总是涌动着“礼之用,和为贵,天下之道斯为美”的传统美德。“公德式微时,有效的途径是对公民、特别是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培养什么样的心灵,决定明天拥有怎样的社会,拥有多高的社会文明程度。有时,利益的诱惑力很大,作为一个社会个体,应该有一种坚守,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精神信仰,“能主动维护社会的良好秩序,有抗拒负面影响的自觉性,筑起一道阻止恶念的堤坝”。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说了这么多,都是谈君子之道,问题是社会里不可能人人都是君子,也不可能有过多的“小人”,或者此时的君子,彼时的小人,大是的君子,小非的小人。专家给予了这样的解释,“十人中有九人缺德,不是德不好,十人中有一人怀德,就是德尚在。总得使有德的人多起来,总得让道德的土壤厚起来”。厚德,就是众人的力量,公众的力量,社会的力量。不妨,让我们每个人用自己道德的力量,来堆积“德”的厚度,作如是观,以如是行,那将是一道怎样的社会和谐之风景!
新闻推荐
我国未来一段时间出口形势不容乐观 全年顺差将收窄至1500亿美元
【据新华社北京11月16日电】尽管10月份我国出口仍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速,但比去年同期下降了7个百分点,这也是出口同比增幅连续第2个月下降。商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