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衣现场爱心如潮
本报讯 随着本报“捐旧衣 暖冬日”活动的火热进行,市民捐衣情绪依然高涨,每天前来编辑部捐衣的市民络绎不绝。目前,捐衣总量已达1.6万件,本报近日会将爱心衣物分批送往贫困地区。捐衣活动将于本周五截止。
商场:捐旧衣热情高
“能为那些贫困户做点有意义的事情,我们的心里很高兴,所有员工都踊跃地参与到这项活动中,为他们送去一点温暖。”为了帮助贫困户,紫金百货的工作人员纷纷献出自己的爱心,有的拿出了毛衣,有的捐出自己的外套、裤子。
“随着冬季的到来,一些生活困难的群众因缺少过冬的衣物面临严冬的考验。这件棉衣是我今年才买的,一次没穿过呢,听说要送给贫困户,我就捐出了。”紫金百货职工小李手里拿着一件棉衣对记者说。在短短一天内,紫金百货的工作人员已捐出衣物近200件。
社区:楼院长带头捐
11月29日,本报“捐旧衣 暖冬日”的活动继续进行。下午3时左右,白银路街道办悦慧芳书记和记者一同来到了安定门社区,社区正在召开楼院长会议。“捐衣服的事情,一会儿大家回去一定要给楼里的居民通知到,有愿意的把衣服都拿到社区,我们一起捐到晚报去。”安定门社区副主任吴陇波说。刚刚开完会,负责安定门社区安定门外8号楼的楼院长刘住亲说:“看了报纸后,一直想捐,今天收拾出来了一些,都是没穿过几次的衣服。”
在刘住亲家里,她从衣柜中拿出几件衣服,看了看又放了回去,反反复复挑了很多遍。“这些衣服都太旧了,我们捐出来的衣服也得自己拿得出手,看着新一点的呗。”就这样挑了很多遍,终于选出了一件崭新的毛衣。
捐赠者“被迫”留名
每一位捐赠者辛辛苦苦地拎着大包小包前来,但他们都是放下衣物之后就欲离开。记者请他们留下姓名和地址,但不少捐赠者还是摆一摆手,什么也没留下。为此,记者不得不把他们拦住,“强迫”其登记。但捐赠者多的时候,一些市民还是趁机“溜走”了。后来,记者拿起登记本一看,发现其中有“疑似虚名”,如:王小姐、无名等。当日捐赠者有近200名,但登记本上仅有30多个名字。
捐衣活动本周五截止
就在市民们积极参与的同时,本报爱心活动也受到全国其他城市好心人的关注。通过志愿者网站和QQ群发布的一些信息,山东济宁、浙江义乌的一些热心网友积极回帖,并且与我们取得联系询问详细地址,表示将在当地组织捐衣活动,近日将爱心衣物通过物流公司发到兰州。随着全社会好心市民、爱心企业的积极参与,本报捐衣活动将于本周五截止。同时,为更好地满足市民献爱心意愿,本报将与“兰州志愿者义仓”携手,在活动结束后建立一个衣物长期接收点。
献爱心现场特写
记者上门取冬衣
11月29日,许多一直关注《兰州晚报》“捐旧衣,暖冬日”活动的热心读者与本报取得了联系,说他们想要捐冬衣,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无法亲自前往报社。29日下午,本报记者前往这些读者家中,上门服务取冬衣,将这些热心读者的衣服取回,取衣过程中读者的热情令人感动。
家住渭源路北口的何奶奶今年已经75岁了,为了能将手里的旧衣服送到需要的人手中,想了很多办法。何奶奶说,经过清洗和打包,她整理出了三大包旧衣物。然而整理好旧衣物后,何奶奶又发愁了,这么多的衣服该怎么拿到报社去?最后何奶奶拨打了晚报热线与本报进行联系。记者上门取衣服时何奶奶说:“你们能够让旧衣服物尽其用,我十分高兴。”
李秀峰是一名退休公安干警,看到本报的倡议后,就开始着手将不穿的衣物进行分类整理。记者看到在客厅的地上大大小小堆了四五包衣物,每个衣物包上面都放着一张纸条,记者好奇地询问,李先生解释说,纸条上是对所有衣服的分类统计。记者细细地查看了每一张纸条,上面详细地列出了每个衣物包里衣物的件数和种类。李先生花了一天的时间把所有要捐的衣服清洗干净,之后又进行了分门别类,并统计了数量,共计127件。
当记者问李先生怎么会想到给衣服“贴标签”时,李先生憨憨的一笑:“我分类贴标签之后,可以方便你们整理衣物。我多做一些,你们的工作量就可以减轻一些。既然是要做好事,就应该把事情做得更完善一些。”李先生的爱人说:“我们家这位特别热心,一看见晚报上的活动倡议就开始整理我们家的柜子。整理的时候,我说给他帮帮忙,他还怕我把衣服给弄脏了,不让我插手呢。”
见习记者 刘旭 刘文煜 刘晶晶
捐冬衣 送温情
11月29日下午4时,一位双手提满衣物的先生再次来到报社捐赠处,打开箱子拿出崭新的军大衣、棉帽子说:“现在天气越来越冷了,偏远山区的朋友会更需要。箱子我先拿走了,家里还有很多衣物,明天会再拿来。”
当记者希望这位先生留下姓名与联系方式时,他说:“这么小的事,还留名字干嘛?不用了,你们这里不都捐了这么多的衣服了嘛!”好心的先生说完之后,就转身离开了。
11月29日,记者来到贡元巷48号张老太太家,一大包的衣服整理好放在客厅。张老太太说:“这是邻居何秀珍的女儿拿过来的衣服,说让我们帮忙捐到报社。但是由于我们老两口年龄都大了,无法亲自送到报社,只能联系你们过来取。何秀珍最近生病住院,女儿前几天从香港回来照顾母亲,看到晚报‘捐旧衣 暖冬日’活动之后,就把家里的衣服收拾好,但是因为今天早上要搭乘飞机回香港,所从才寄放在我们家里。”
见习记者 程培培徐倩影
老夫妇捐衣近200件
11月28日,家住七里河建工局13栋3单元的潘老太太看到本报“捐旧衣 暖冬日”活动之后,来电联系,想要把家中旧衣物捐给需要的人,但是因为年事已高,无法送到报社,希望本报记者上门服务。
29日上午,寒风瑟瑟,热心的安大爷害怕记者找不到具体地址,在院子门口等了近一个小时。在潘老太太的家中,不大的客厅里放满了衣物,潘老太太介绍说,她和老伴来自江苏南京,今年77岁了,老伴也已经81岁了,他们都是从贫困时代走过来的,非常了解贫困的艰辛,所以她希望尽自己的能力,给贫困山村的人们带来温暖。
在记者帮忙整理衣物的时候发现:满满的六大包衣物,大人和小孩的衣服共有近200件,小到孩子保暖用的手套,大到厚实的棉质大衣,还有自己亲手编织的毛裤,很多衣物都是崭新的。当记者问到这些衣物为什么不留下来时,潘老太太说:“我年龄大了,很多衣服都不能穿,而且在家中也不需要穿那么多的衣服,就捐给那些有需要的人吧。”
见习记者 程培培徐倩影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电 今年27岁的程朝阳是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人。不久前他得知自己并非程家所生,而是在4岁(1988年)的时候,被人贩子拐卖到此,以3000元的价格卖给程家,他的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