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父亲收藏的年画《红太阳光辉暖万代》
刘 玮 文 / 图
我父亲对年画情有独钟,他收藏年画20年,至今已收集了100多幅。这些年画也成了他回顾历史的最好见证。
在父亲的书房里,每一张年画他都用自制的白塑料袋套好,整整齐齐叠放在一起。每当他的老战友、老同事串门时,他便如数家珍地一一展示。与以神话故事、福禄寿或花卉鸟兽为题材的传统年画不同,父亲收藏的主要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宣传年画,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有抒发中国人民对毛主席热爱之情的《毛主席永远和我们心连心》,有表现各族人民亲如一家的《全国各民族大团结》,有反映工农业战线的《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有表现人民公社劳动场景的《一路茶香春意浓》,有体现军民鱼水情的《风雪同归》,有描绘南京长江大桥建成初期万众瞩目的《南京长江大桥》,也有宣传英雄人物事迹的《学习董存瑞故事》、《毛主席的好学生———焦裕禄》、《向刘英俊同志学习》等等。
“小时候,每到春节,大人都会把屋檐、门窗打扫得干干净净,用旧报纸糊墙后,再在厅堂贴上一幅幅花花绿绿的年画,喜庆的年味顿时变得醇厚香甜。在那个物质相对缺乏的年代,这种画质精美、寓意丰富的作品,令我印象尤为深刻。”父亲说。
父亲收藏年画的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刚开始他利用出差的机会到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地的古玩市场淘宝。退休后,每个周末他会骑上自行车辗转市内几家收藏市场寻觅、搜集。
1995年的一天,他和母亲外出时看到有辆三轮车上装着一大堆废纸。他不顾形象,当街翻起了“垃圾”,没想到在废纸堆里竟找到了一张著名版画家白逸如创作于1977年,杨修义刻板的《农家女儿上大学》木版年画,题材和风格是典型的文革风貌,艺术手法炉火纯青。
岁月如歌,记忆流动。一晃20年过去了,父亲对年画的喜爱之情,依然不减当年。对于自己收藏的100多幅年画,每一件他都非常珍惜。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沈阳2月11日电(记者范春生) 辽宁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日前审议通过了新修订的《辽宁省消防条例》,并确定于3月1日起正式施行。根据该条例的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禁止组织未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