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东
所谓阳光财政,到什么样的程度才算“阳光”?简单说来就是,政府的钱袋子有多少,怎么花的,具体花在哪些方面,都是公开的,公众无须任何阻力就能获取这些信息。
显然,阳光财政作为一种理念,在实践中还有一段不短的距离。尽管在公众的期待中,这个距离近年来在逐步缩短,从中央到地方的“三公”经费陆续走向公开即是如此。事实上,对于公众来说,诚然“三公”经费是一个关注热点,但更期待把钱袋子看个“底儿透”。
在这个意义上,北京今年除将“三公”经费单列公开以外,还首次要求公布行政经费项目,这无疑向阳光财政又迈进了一步。须知,这行政经费大体包括人员经费即工资奖金补贴等、公用经费即水电交通差旅费等,以及出国费、招待费、会议费等一般行政管理项目支出。财政公开到这一步,开始有点透明和彻底的意味了。
在公共财政的大钱袋子里,属于政府部门运行开支的部分,“三公”经费、行政经费是大头,但未必是全部,有一些不好列支的项目可能躲在“其他”项里。那么,财政公开的理想前景就是没有任何可以躲藏的暗角,具体开销的细目都应当在公众眼前一一呈现。这种彻底的财政公开妙处就在于,不留任何死角,不给“暗箱操作”的可能。同时,钱花得合不合理,哪些方面花多了,公众有权提出质疑,政府方面需要回应。想要随意占公共财政的便宜,就没那么容易。更重要的是,花得不科学,也将面临公众的拷问。
在阳光财政这个问题上,固然防止腐败是最重要的一环,但这只是底线,我们更应当在此基础上追求花钱的科学。不能铺张浪费、大手大脚,也不能花得没有章法、效率低下。
事实上,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低下一直为社会所诟病。在财政彻底公开之后,财政科学花钱就有了一个较强的驱动力。
如果各地都把财政开支细目彻底公开,就为科学研究和比较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提供了最重要的信息资源库。比如,同是一个行业,又同是较发达地区,为什么你的会议费开支比人家多很多?显然,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之间的开支,从人员工资到公用经费,再到出国费、招待费等,无论是综合还是具体类别的比较研究,都会味道全出。由此,公众的监督也将会变得更科学,最终就会促使一些不合理的开支减少、效率低下的开支提高效率,使政府部门学会花钱、节俭办事。 (据3月11日《京华时报》)
新闻推荐
□新华社记者伍晓阳“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资源配置要向中西部、农村、边远、民族地区和城市薄弱学校倾斜\’,作为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代表,我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