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传林 文/图
张云华:女,硕士研究生。安徽萧县人。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西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省级美术骨干教师,市级师德标兵。 1997年毕业于淮南师范学院美术系。 2009年考入景德镇陶瓷学院硕士研究生,所学专业是绘画与陶艺研究。现师从于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陆军教授和景德镇陶瓷学院杨冰教授。海发国际陶瓷艺术交流中心特聘画师,并任教于太湖第二中学。
才女张云华,在教育事业上成果丰硕,在业余时间师出名家,大胆创作,她的“陶瓷”艺术作品更是表现出女性娇艳之美且频频获奖。
1996年作品水粉《皖北风景》获徐悲鸿艺术奖学金二等奖;1999年9月被评为市级师德标兵;2003年9月论文《当前中小学美术教育现状和特点的调查研究》获市级一等奖;2003年11月《无声的感染》获县优质课评选一等奖; 2003年12月获安庆市首届美术学科优质课评选二等奖; 2010年10月150件釉下五彩瓷瓶《夏情》获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艺术瓷三等奖;2010年12月200件釉下五彩瓷瓶《映日》入选第九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论文《谢忝宋老师空间构图在绘画中的探索与运用》发表在《景德镇陶瓷》2011年第04期; 2011年10月150件青花釉里红瓷瓶《诱惑》获第二届中国移动通信杯中国景德镇礼品陶瓷设计大赛优秀奖;2011年10月200件釉下五彩瓷瓶《醉秋》获中国收藏2011年十大艺术陶瓷名品,此作品于12月17号在北京成功拍卖;2011年150件瓷瓶青花釉里红《别样红》获景德镇群众文化活动成果展一等奖。陶瓷作品在《瓷器》、《瓷都晚报》、《中国收藏》、《中国陶瓷》等刊物上发表。
有一种美,它平凡质朴,如细雨润物,却总能打动人心,那就是母爱。陶艺家张云华以女性特有的视角,细腻的情怀、清纯灵秀的风格,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天真无邪的儿童生活场景,它涤荡人的心灵,抚慰人的身心,那里有她儿时乡居旧梦的重温,更有着一位母亲心中的关爱之心、怜爱之情。用“清纯灵秀、率意天然”来形容才女张云华的作品再贴切不过了。
才女的内心、秉赋如其作品,率意天真、秀丽清纯、质朴无华。正是她天性中的这份童真,使她对稚子之爱,生活之爱和人生的感悟的抒发完全出自心灵最深处。见过张云华陶瓷艺术作品的人往往被那种大气磅礴的画面所震撼,画面洋溢着雄浑慷慨之美,绝少江南小女子的细腻柔情。
一
出生于国画之乡萧县农村的张云华,性格中颇具几分男子气概。与生俱来的坚韧品格最终成就了张云华崎岖的艺术之路。先从乡村到城市读大学,又从乡镇中学教师到省重点高中教师,再到陶瓷学院研究生,许许多多的艰辛与执着成就了张云华丰富的艺术底色,而那于张云华陶瓷艺术作品之上随处可见的野菊正是这种性格的真实写照,朴素、执着、温馨。成家、读研对张云华艺术风格的影响可谓深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成家是一个女人真正的大学。和美的婚姻生活投射到张云华的陶瓷艺术作品中,使她的画风又多了几分细腻、温馨,艺术画笔也开始关注到家庭生活,进而切入到社会与人性的层面,表现为一丛丛暖暖绽放的菊花,或偎依、或高飞、或环顾、或群聚的翠肚小鸟,氛围感人、情景动人、惹人怜爱。而陆军、杨冰等陶瓷艺术名师的指教和斧正更让张云华在陶瓷艺术专业方面渐上层楼。扎实的绘画功底、陶院的读研经历、勤奋的艺术探索使张云华这个陶瓷艺术圈的小后生开始在国内陶瓷艺术圈初露峥嵘。去年,张云华的釉下五彩瓷瓶《醉秋》与诸多名家大师一道被评为中国收藏2011年十大艺术陶瓷名品。专家评点张云华的陶瓷艺术作品“用色大胆、立意新颖、层次丰富、刻画细腻生动、风格多面。”张云华陶瓷作品的艺术价值首次得到了国内收藏届的高度认可。而初露锋芒的张云华,其陶瓷艺术创作也开始步入一个新的阶段。在其新作釉下五彩瓷板画《清淡接晋人》中,大片新绿舒展的芭蕉叶横卧画面正中,与清淡的野菊、自由的林鸟巧妙组成一幅自然、自由、自在的美好画面。由此不难看出,她把对个性的刻画、对人性的赞美、对自由的讴歌升华到了新的高度上。跳出小我,回望历史、浓烈不失飘逸,大气兼具细腻,既是张云华三年读研修成的“正果”,也是对她血脉中原有的雄浑慷慨之气的回归,更是张云华几年来学习思考与艺术沉淀的厚积薄发。
含蓄深沉,温柔静雅是张云华给记者的第一印象,正如她笔下描绘的作品一样,气质淡雅。出生中国书画之乡的张云华,自小就受到家乡书画的熏陶,在高中时期毅然的选择了美术这条道路。由于小时候的家里并不富裕,加上九岁时父亲的去世,随后照顾母亲,这些使得她在从艺的道路上付出了比一般人更为艰辛的汗水,也造就了如菊花般“气为凌秋健”的坚韧与隐忍。
钟会曾在《菊花赋》赞颂过菊花的五美:“黄华高悬,准天极也;纯黄不染,后土色也;早植晚登,君子德也;冒霜土颖,象劲直也;流中轻体,神仙食也”。
可见菊花的美历来为世人所称赞,但对张云华来说更为尤甚,落花三千,为菊独爱。其作品中绝大多数都以菊花为题材,与鸟、与蝶、与人的结合饱满而充实。“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形容张云华画中的女子也甚为贴切,菊之花瓣的细长柔美与女子之纤弱苗条的形象融合为了一体,极其细腻地表现了女画家温柔细腻、哀怨情伤的婉约之美。
女性有着细腻丰富的情感,和泥土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张云华在她的陶瓷艺术创作中也自然地保持了她的这份天性,采用善用的方式——以细腻和耐心来完成她的作品,并渗入情感的关怀。她在作品中都采用粉彩(釉下五彩)的表现手法,以工笔重彩手法入画,线条流畅细密,线条勾勒流畅、色彩和谐,给观赏者以全新美感,正如一位收藏家评述的:“景德镇有很多艺术家,张云华的“青花瓷”作品,昨一看,令人会有一股春风扑面、清纯明亮的感觉……能达到这种境地,对张云华来说是一种成就。”
张云华的画作排序规律,变化统一,对称均衡,动感静感,重复、节奏与韵律等种种艺术形式在画面中得到完美的体现,这些形式不仅表现了视觉上的美感,也渗透着她对自己的一种思考与肯定;既是代表着一种寓意、一种展示、一种中国人追求圆满的特有思维方式,还蕴藏着符合人的生理与心理需求的形式美的基本原理。张云华在陶瓷上凭借其手工技艺语言,结合菊花的祥瑞文化内涵,描绘出了一幅幅精美的菊花图案。这些图案内涵意义的表达,没有简单的说教和直白的提醒,而是寓教于乐,寓情于景之中,把中国传统的文化,用一种无声的语言传递给人们。
二
佛语有云:“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中国绘画讲究的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求“形神兼备”,即写形的同时把握绘画对象的精气神韵,并且融入画家的情感与精神。在张云华的艺术创作中,不是为了画菊而画菊,而是将菊花与人的生活际遇,情感理想之间的某种意向联系加以强化与实现。在画面的经营位置上,花的朝向永远是上,表达了画家乐观豁达的精神世界。在其造型上,重形似而不拘泥形似,甚至追求“不似之似”、“似与不似之间”,营造出“经营之极,若不经意”借以实现对象的神采与自己情感共鸣的表达,恬静淡雅而不失活力向上。
无论以后艺术的道路如何,脚下的路途有多艰辛,张云华她就是一个独爱菊而成痴、平凡而澄净的女子。真正好的陶瓷作品是会说话的。当张云华的作品呈现在眼前时,你总会禁不住与它们相对静默良久,听它们讲述自己的故事:那一丛暖菊迎秋风而立,点点绿意闪烁其中,正是张云华对逆境人生的积极态度,那一只小鸟形单影只,寂寂梳羽,又是张云华回味酸楚往事,哀伤却不绝望。
张云华偏爱画菊花、荷花,梅花,爱别致的器型,爱在暖色调的基底下寻找冷暖的平衡。当她不断地在人生经历中逆风而立,用灿若菊花的心态绘出花鸟时,当一直画油画的她仅用3年时间的陶瓷学习就已获大奖时,你已经知道,她的实力绝对不容小觑,无怪乎她的两位导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陆军和景德镇陶瓷学院杨冰教授都极看好她,并赞她:进步之大令人吃惊。
在张云华的作品中,菊花的形象总是反复出现,她将竹与菊花搭配,以竹谐音“祝”,以菊花代指“寿”,以此暗含“祝寿”之意。她也经常以大写意的形式赞美荷花,淡淡的荷花竞相开放但不妖艳,整个色调都显得莹润、典雅,自然、大方。而最近,她又醉心于创作“醉秋”系列,菊更成为她瓷画的绝对主角,为什么她如此偏爱菊花?为什么菊能在她的笔下化作千种风情?
这里头还有一段故事。张云华童年颇多坎坷,家庭的变故曾使她数度辍学,因此她曾十分不喜欢北方萧索的秋天,万木凋零让她感到特别地孤苦无依,但幸而坚强和乐观的个性让她一直积极地面对人生,她更在自己的坚持下完成了学业。当她从师范学院美术系毕业成为一名教师以后,深秋的一天她突然发现,住的房子前不知什么人种下的菊花竟然傲霜独放,她惊喜于这样的美丽,更爱上了菊的精神。张云华,为人忠诚,低调,做事踏实,含蓄,不争名夺利,她相对不太喜欢赞美富丽浓艳的名花名鸟,她对普通的荷花、菊花、梅花原本就很欣赏,她更喜欢把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作为她的处世心态。
有了逆风而立的精神,张云华只觉得生活越来越美满,在从事教师工作14年后,安定、没有动力的生活促使她想要再挑战自己,不安于“相夫教子”的她渴望有好的机会和环境来提高她的美术专业水平和艺术思想境界,为自己在一生的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在给学生上美术课时更上一层楼,不断提升教学水平,执着与拼搏,在艺术的殿堂里追梦。2009年,她考入景德镇陶瓷学院读研究生,翻开了才女人生新的篇章。
米芾尝云:“心匠自得为高。”古人相信,书画中微妙境界的实现,依赖于艺术家平素的精神涵养,以这句话来看张云华与她的陶瓷艺术,了然与欣赏油然而生。
三
在张云华去景德镇学习之前,她从没有接触过陶瓷,看过她陶瓷作品的人对此都深感惊讶。在2009年以前,张云华的专业是油画,画了十几年油画的她初来景德镇时,连她自己也不能想象日后的变化,她当时感到的只是迷茫与不自信。
景德镇有不少艺术家利用油画技法和效果从事陶瓷艺术形式的创新,张云华也曾试想着这样做,但《她并没有找到自己的陶瓷语言》可以不要,但在反复地思索之后,她果断地放弃照搬的念头,她觉得中国有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我们要继承,发扬,创新,后来她开始学习借鉴传统绘画,用自己的审美理念结合陶瓷本身的材质美去表达她的情感和意境,只是在创作时巧妙地将西方绘画的造型、线条、明暗、构图融入陶瓷艺术,创造出属于她自己的陶瓷语言。
在这个过程中,陆军与杨冰两位大师不仅在思想上引导张云华画作的意境,更在生活上给了张云华无微不至的照顾,仅仅用了3年时间,张云华从对陶瓷一无所知到陶瓷作品获大奖肯定(2011年10月,张云华作品釉下五彩瓷瓶《醉秋》获中国收藏2011年十大艺术陶瓷名品,并且这件作品在去年12月17号在北京成功拍卖)。
自此,张云华又完成了人生的一个华丽转身。
张云华早期作品以青花为主,从2010年伊始,她开始充分运用自己的油画眼光,审视陶瓷的色调美。她的“醉秋”系列,瓷瓶上的菊花以黄色的暖色调为基底,富贵而不妖娆,可亲而不媚俗,菊中常又配以绿色这样的冷色调,以达到冷暖色调的均衡,远观觉清新淡雅之气悠然而生,近看点点绿色又给人一种生机盎然的感觉。
在张云华的陶瓷世界里,最让人见之心喜的是那些枝头的小鸟,张云华一般都是取材于生活中常见的普通的鸟,《特意选取了一些不知名的鸟儿,》她要在普普通通的世间生灵中,截取那普普通通的一景,用这些花、鸟来表现生活中真实的人们:爱、恨、喜、怒、哀、乐。可偏偏是这样平常的景致,她用至纯至真的笔触描绘得这样感人心肠,你这才晓得,原来千帆看尽,终究平淡是真。
张云华还有很多坚持,她喜欢花鸟,她喜欢独特的器型,她喜欢向上伸展的构图,高贵典雅的画面……她在用自己的个性在瓷器上描绘着精神世界的独特与精彩。对于张云华,熟识的人们有各种评价。一个极不寻常的文雅女人、一个寄情花鸟的女画家、一个瘦小坚韧的艺术朝圣者、一个侠骨柔情的奇女子、一个受人爱戴的女教师、一个不断自我蜕变、不断给观众带来艺术惊喜的女瓷人。不管说得准与不准,张云华,就是这样一个妙手玉瓷绘缤纷的才女。
才女张云华已到了不惑之年,这正值她艺术创作成熟期,现在,她不仅在学校成为了一位教书育人的好导师好“母亲”,同时在景德镇知名的陶艺家、研究生导师的指导下,正以饱满的热情,不断地在陶瓷艺海里弄潮,从事着她的艺术创造,为传承中国的传统陶瓷艺术创作进行不懈地求索。记者衷心希望张云华老师永远保持这颗纯情真心,作品中永远保持那份高雅、率真、润泽与淡然……
新闻推荐
在李志14岁那年,父亲不幸病故。从此,李志与母亲孟春娥相依为命。家里为父亲治病欠下了不少债务,生活都难以维持。懂事乖巧的李志过早地饱尝了生活的艰辛,同时也体验到了社会带给这个不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