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书记啊,为了桐山村人早日过上好日子,你把自己的好日子都给耽搁了!”2012年6月20日上午,北中镇桐山村,一声声撕心裂肺的痛哭声,叹息声,声声回响在魏魏大桐山的青山绿水间,十里八乡的村民和镇直机关干部职工都沉浸在无比悲痛之中,洒泪为身患癌症逝世的村支书陈发元送行。哀乐声声,诉说着一位农村基层干部为改变家乡落后面貌,带领群众兴修村级公路、保护生态家园、建设民生工程的动人事迹。挽幛重重,记载着一位优秀共产党员在身患绝症之际不离岗、心系乡亲、生命不息、实干不止的高尚情怀。
当代愚公,夯实桐山发展根基
陈发元今年51岁,共产党员,先后当选村主任、支书,几十年的人生奋斗就是要为改变全村面貌尽力,终身践行一个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为桐山人过上好日子。
桐山海拔1088米,地处皖鄂两省交界,是北中镇乃至全县最偏远的高山村之一。全村现有人口1180人,村民小组7个,农户325户。全村耕地面积为1089.2亩,山场面积为10894.3亩,前些年,这里村级基础设施十分薄弱,交通条件极其落后,距镇区十几公里的路程行车却要一个多小时,恶劣的自然条件严重制约了村里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农民仍然是以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为主,一直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
看到村上连一条通车机耕路都没有,心里很不是滋味。1996年初,这位土生土长的大山之子,陈发元与其三个兄弟陈发开、陈发平、陈发群商议,决定自力更生,改变村交通面貌。四兄弟用自家的最好的自留山、自留地与农户调换,就这样,他们率先在全县以个人投资6万多元修通5公里村出口路。1997年3月5日的《太湖报》以长篇通讯《美梦成真》为题,整版报道了陈氏四兄弟为大家舍小家,带头集资打通出山路的事迹,引起不少读者的感动,在全县产生了重大影响,一场“要致富,先修路”的民间筹款修路的大会战在长河两岸掀起热潮。
1989年5月,陈发元被选举当上了村主任,他带领村民开山种粮,修水库,搞多经生产,做了不少事,但他还是想要修一条出山的公路。经过他的争取,出山路也被县交通局立了项,于是,他请来交通局的技术人员测量路线,结果,个别村干和一些群众反对,因为投资大,还要让村民自筹一部分资金,一些农户还要划出自留山、自留地。这个穷村,户户温饱还未解决,那还有钱修路呢!后来,他不当村主任了,可修路的愿望在他心中一直没有泯灭。他心里时常想,没有路,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父老乡亲只能过着在温饱线上挣扎的日子,何谈脱贫致富嘛!。
每当想到修路,陈发元就联想起儿时大人们常说的一首民谣:“走上安基岭,左右还是岭;露水浸湿腰,芭茅割断颈。”心里总不是滋味。那是在他做孩子的时候,由于上中学要爬山涉水才能到学校里,他背不动米和菜,不得不经常饿着肚子上课。家里给买的一辆自行车,放在山下直到坏了不能骑时,也没有骑进过家门;在上学的途中,他还经常碰见一些大人肩挑背驮化肥等物资时昏倒在山路上……每每想到这些事,他心里就感到一阵阵痛楚,修路的愿望在他心中也就越来越强烈。
2002年,他又一次被村民们选举当上了村主任,从那时起,他走东家,进西家,与乡亲聊天,与村党员干部座谈,并制订了一个先修通村出口公路,再修通组路,解决村内公路问题的“网形计划”。从2003年起,他动员和带领村里男女劳力扛起锄头,拿起铁锤,背起干粮上山修路。两年后,举全村之力,自筹资金13万元,共争取投资26万元,修路38.20公里,其中村级公路14.52公里,组级公路23.5公里。村内的砂石公路通了,外地的商贩可以开着车在家门口做生意了,林农特产品可以在家门口出售了。看着一辆又一辆机动车辆从门口通过,乡亲们由衷地敬佩支书站得高、看得远,只是他在高兴之余心中有些惆怅,因为砂石路对于这高山来说,只能是权宜之计。
过去的桐山村,几任村两委多次计划修村公路,由于是山路,又陡又窄又弯又险,路线又长,投资巨大,对于一个村级组织而言,简直无法承受。好不容易修通了沙石路,但每年遇上山洪暴发,不仅冲毁路面,甚至连路基都给毁了。村主任朱传发给我们算笔账:“人家村修一公里水泥路才20多万,我们这里却要50万元,不是十分有把握,谁当村干都不敢修!”
自2010年以来,陈发元抢抓机遇,多方争取,在争取到县财政局的高度重视和多方协调下,两年多共筹资250多万元,新修村里3条出口干线水泥路10公里,他的梦想终于实现了。从此,这个世世代代、祖祖辈辈靠肩挑背驮过日子的百姓,可以抬头挺胸走路了,再也不用重走“投资——修路——再投资——再修路的修路怪圈了。
2010年3月,县里安排财政局帮扶桐山村,并派驻一名选派干部驻村,修水泥路项目落实了,陈发元与技术人员、群众一道爬高山、钻荆棘选线路,一天也没落下;为了使村道硬化早日动工,他在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的同时,让村两委、村民代表、群众、党员,还有工程人员一道定路线、拟方案,让村民们都参与其中,将各种矛盾先行解决,让工程得以顺利实施。
(下转三版)
(上接一版) 2010年5月,在实施修水泥路这个项目期间,陈发元感觉到身体明显不适,吃不下去饭,即使吃了点饭,也不容易消化,觉也睡不安稳。大伙看到他日渐消瘦,都劝他去检查一下,在北京工作的大儿子也劝他去北京看专家门诊并做系统检查。他总是说:“我们正在抓紧落实村里修水泥公路工程项目,机遇难得,在这个节骨眼上,我还是忙完这阵子再去。”
在修路期间,虽然有监理,但村支书陈发元还是坚持带病经常骑着摩托车到现场查看质量,要求施工人员首要的是保证质量。去年冬,记者正在该村修路现场采访时,看见陈发元带着病痛在施工工地上巡查,他见施工人员用麻火石做水泥路路肩,就冲着施工的人员发火,责成施工人员撤除易破碎的麻火石,换用硬石头做路肩。为了落到实处,把这一工程做好,他还及时与施工队负责人取得联系,告诉对方要督促施工人员保证质量。这时,一位参加施工的张姓村民看着他那坚决的态度,对着陈书记说:“陈书记讲的很对,村里好不容易修上了水泥路,成本那么大,一旦质量不好,那岂不是既害了我们自己,又浪费了国家的钱财,凭良心也对不起各级帮扶的领导和下派干部对我们村的无私支持和关心呀!现在就改换硬石头,坚决保证公路的质量。”
真心富民,建设生态美好家园
当你走进北中镇桐山村,这里的生态保护会让你耳目一新,这里的山水会让你陶然心醉。桐山村有许许多多风光旖旎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桐山花溪峡谷有一片天然野生梅花林,面积约50亩,深冬梅花盛开,缭人眼目,令人心旷神怡,吴俊十里人工湖朝晖夕阳,山水相映,气象万千,湖的四周佳木葱茏,繁花似锦,春和景明,湖水与长天一色,另有一番风景。花溪峡谷如童话般世界,风景宜人,她可以与庐山三叠泉,黄山翡翠谷相媲美,与许多景区相比毫不逊色。令人神往,令人称道,令人回味。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好地方,八十年代,这里一时砍树成风,一些山头都是光秃秃的。九十年代初,也是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勤劳的桐山村人把聪明才智与时代的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以科学发展的眼光,把生态建设做为发展之路,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新路子。
说到这,还要讲一段陈发元充满传奇的经历。他两岁丧父,全靠疾病缠身的母亲将他和兄妹3人拉扯大,因家里穷,初中只读了半年他,就不得不回家一天做挣值一角钱的工分,肩负起了家庭生活重担。他先后在乡桑场、村林场做过工,做过蔑匠、种过田,做过牛贩子、开过柴油扎米机,这一切都没有让这个家庭摆脱贫困的日子,经过青少年岁月蹉跎,使他形成了像大山一样的坚强品格。到了八十年代初,由于生活所迫,他还做过几年“树贩子”。不过他在贩树时对自己约法三章:一不贩古木树;二不贩阔叶树;三不伐整片林。那时,四分钱一斤的松木一天就可收一大卡车,很是有赚头,他一干就是三四年,因此,他也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大“树贩子”。
到了八十年代中期,他看见山上的树越来越少,就这样砍下去,不是吃子孙饭么?我富了,子孙饭没了,我就成了罪人啦!1992年春,他决心回报大山,与村民签订合同,发动有能力的人一起栽树,绿化荒山。经过两三年的奋战,虽然卖了家里的年猪、犁地的力牛,还欠下2万元的债,他还是带头栽下了500多亩杉树苗。他的植树行动蠃得了不少人响应,一些村民主动让出自留山、责任山给11个造林户栽种杉树1200多亩。从此,陈发元从大山的败家子———“树贩子”华丽转身成了大山的好儿子——造林状元,2007年,他被评为“安徽省“十一五”科技兴林致富示范户”。
十多年来,他努力打造生态桐山,封山护林,严禁采伐林木。为了打造生态桐山,他和桐山村两委,对桐山花溪大峡谷及吴俊人工湖周围的山林,进行死封,不许刀斧进山,他也当起了“义务护林员”。在他的影响下,桐山村民和周边村民深深懂得,保护好森林资源,就是保护好自己的美丽家园,因而大家自觉遵守村规民约。像村里的花溪大峡谷里,如茫茫的原始森林,浓荫蔽日,遮天盖地,驻足林间,葳蕤着阴凉。你可欣赏着这里温柔,静谧,深沉,奇崛娇艳的景色,吸一口口浓浓淡淡缕缕不绝袭来的还带有土腥味的气息,这气息着实清新彻骨,顿觉身上沉重疲惫荡然无存,有的只是一种超脱的爽快、舒适和纯净透明的心境。
为了再造桐山秀美山川,在陈发元的带动和影响下,桐山村不少村民也跃跃欲试,大显身手,在植树造林上干出一番事业。青年农民民汪仁科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汪仁科初中毕业后,在外打过两年工,但汪仁科回家在桐山东麓的荒山岗上,投资160多万元,开辟了一座600多亩的泡桐树和油茶基地。目前,600亩泡桐树和油茶苗长得稠密茂盛,生机勃勃。
在桐山半山腰上的花楼林场,三位年轻人将自己的青春书写在建设生态桐山的事业上。2008年秋天,而立之年的朱国仿、陈亮、张承群举家迁徙桐山上,同村里签订承包花楼林场30年的合同。他们投资11万元,请来挖土机开辟一条通往林场的近3公里的公路,新建房屋8间,在桐山上安营扎寨。投资14万元,对花楼林场400亩抚育杉木幼苗,还种植茶叶100多亩。
如今,大桐山满山满岭针阔叶林交错、乔木灌草相得益彰,生态体系建设日臻完善,生物多样性也开始显现,野鸡野兔多了,山羊狗獾多了,孢子野猪多了……一些几十年几乎濒临绝种从未露过面的珍稀野生动物也开始出没于森林中了。如今,当你行走在通往桐山村的公路上,只见那一排排,一棵棵粗大而硕长的杉树,象一排排,一个个挺拔的哨兵,迎候在路的两旁,欢迎着你的到来。
一方水土一方人。一代代的桐山人对森林的眷恋与生俱来。从陈发元到汪仁科、朱国仿、陈亮、张承群,他们植树造林,始终坚守着一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在陈发元的影响下,造就了朱国仿等一批植树造林能人,也使桐山森林覆盖率达到80%,一个水更清,山更绿,天更蓝,生活更美好的桐山展现在人们眼前。
情系乡亲,把党的温暖送千家
记者多次去过桐山村,见证了这里的变化。这里土地瘠薄,交通信息闭塞,居住环境恶劣,行路难、吃水难,一直是当地群众最关注和最热切盼望解决的重点民生问题。2010年6月到今年6月,陈发元为了改变桐山贫困落后面貌,他不顾癌症病情加重,多次耽误检查,多次延迟手术。今年以来,他仅靠稀饭或营养快线维持生命,人们也劝他好好休息,可他还是经常上街下县,找领导,跑部门,立项目。废寝忘食,披星戴月开会研究工作,上工地调解矛盾,巡查进度与质量,全身心地投入到民生工程建设上。在争取到资金、项目后,他没把钱用于搞形象工程,而是坚持把钱用到刀刃上,村部建设只投入20万元,建设了一个规模虽然不大,但功能齐全的村部,改变了长期以来该村村部一间土坯房,一条长木板凳和一张裁缝裁衣用的办公桌的面貌,解决了一直困扰村干没有办公场所、没有像样的会议室,群众没有地方培训学习等党员群众反映强烈难题。同时,将节省下来的资金新建了村计生服务室和医疗卫生室,改善了计划生育服务设施和方便了村民就近看病就医的条件。
前些年,村民们还在小河沟里挑水吃,严重影响身体安全,他和村两委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经过努力争取,在县水利局的支持下,去年投入36万元,修建蓄水池、铺设水管,安装了自来水,使村里近200户、 800位多村民用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
“现在我们用水可方便了,只要一拧水龙头,清洁、卫生的自来水就哗哗地流出来了,再也不用为饮用水犯愁了。”正站在家门口水池前洗菜的王美红老人高兴地对记者说。
王美红老人家的房屋是前两年洪灾倒塌后,通过危房改造重建的,两层小洋楼建好了,可饮用水问题一直没着落,要跑去河沟里或水塘挑水用,遇上干农活回来迟了或是下大雨,就只好挑伴有泥沙且混浊的水饮用。现在,不仅用水方便、饮水安全了,而且水质水量都有保证。她家楼上楼下都用上了自来水,还装上了太阳能,就是冬天也能用上热水,洗上热水脸和热水澡,过上了与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老人脸上总是时刻挂满了幸福的笑容。
村民汪德宇指着桐山半山腰修建的90立方米的全封闭的水泥蓄水池,双眼眯成了缝说:“这些水足够我们全村人畜饮用,300多米的落差,水压很强,完全可以流进我们村的每家每户,下一步我们这里也能吃上清洁卫生的水。现在有了充足的水源,我们都在想如何发展种、养、加工业,搞活经济呢!”
2010年,陈发元与村两委一道还筹资扩修了一座水库和两口当家塘,有效解决了所在村300多亩山垅田灌溉问题,这些“靠天收”的农田,如今能旱涝保收,桐山人用水有了保证,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为了与生命赛跑,他争分夺秒地与选派干部一道,抓紧时间走访了全村34名党员和所有的村民代表。白天村民忙,没有时间,他忍着剧痛,就主动到田间地头或是利用晚上时间与村民聊天、拉家常,仔细询问村民们的生产生活情况,了解村民们的所急所需所盼,并认真倾听大伙对村两委工作以及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他和村两委制定了符合桐山村实际情况的工作思路和经济发展规划,决定将党员群众反映最多、要求最强烈的基础设施问题做为工作的切入点,并把村里的水泥路、通讯基站、人畜饮用水、村卫生室、村办公楼、计划生育服务室等民生工程列入规划实施。
陈发元身患癌症坚持工作,率领村两委和村民一起拚搏,深受百姓拥护,在去年村两委选举中,陈发元高票当选村支书。经过近三年的艰苦努力,今天的桐山村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两委班子战斗力明显增强,在群众心目中的威信显著提高,干事的主动性得到根本转变;党员群众更加团结,谋事创业的氛围明显好转,昔日的“难点村”正悄然发生着变化:村里60%以上人家住上了新楼房,喝上了自来水;森林覆盖率更高了,林木蓄积量超亿元;山绿了、水通了、路宽了,人们开始富了,桐山村的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现在, 10多户人家有汽车,家家拥有摩托车,办事、做生意、接送孩子上下学更方便;基站建起来了,村里家家都用上了手机,与外界联系畅通了;有线电视进农家,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都知晓,黑白电视换成了彩色电视,一些人家都安装了42英寸液晶电视。农村医保、农民养老保险、政策性农业保险都给农民带来了好处。“像这一切,都是陈书记患病或重病期间一家一户去做工作才办到的。这些年,村里变化大,不知顷注了陈书记的多少心血啊!我们老百姓永远不会忘记带领我们脱贫致富的好支书。”村民张承彬动情地对记者说。村民们也纷纷对陈书记英年早逝表示十分愧疚和惋惜,大伙都说:“陈书记是为了让大家早日脱贫致富,把自己的好日子都给耽搁了!”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也是农民的儿子,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家乡这块土地怀有深厚的感情,在我有生之年,更要加倍努力为老百姓做点事。”,这是陈发元去年做完胃切除手术回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
桐山村是“难点村”,也是边远山区村,很多群众的生活都比较困难。在平时的工作中,陈发元和村干一起加倍工作,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做好村集体公益事业的同时,还非常注重关心弱势群体,对村里的学生考取重点大学和重点高中给予资助。为解决村干部工作积极性,他筹措资金,补发了现任村干和离任村干的历年欠发工资3万多元。他经常走访,帮助困难群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去年底,他的病情进一步加重,体质越来越差,只能吃些流食,还天天出现胆汁回流,但他还天天坚持工作,骑车忙这忙那,将生死置置之度外。今年3月中旬,为了找到一位育龄妇女落实节育措施,在只能以流食维持生命的情况下,他带上“营养快线”,千里迢迢前往上海找到这位育龄妇女,当得知陈书记身患绝症时,这位妇女羞愧地低着头对他说:“陈书记,您身体不太好,还大老远来上海,真对不起您,我就去做手术。”
今年5月初,他还陪同记者到一个80岁高龄的老党员陈云发家走访。老党员家境贫寒,家里只有两个人,儿子30多岁,长年出门,因没有技能,连路费钱都挣不到,也没有成家。老人家眼睛看不见,听到他说话的声音,就肯定地说,“陈书记,你又来看我了!”老村干朱名远说:“陈书记是个好人,他和村干一起,每年对村里的困难党员、老村干、高龄党员和特困户等弱势群体走访慰问,与发展户促膝谈心,选择项目,帮规划,抓发展,这些实实在在的小事,不仅拉近了村干部和党员、普通群众之间的距离,而且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也深知村干部是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办实事的。”
2011年,桐山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0年前的600多元增加到2000元,全村人由此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然而,陈发元个人的家却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三间土坯房还是60年代修建的,风雨侵蚀,墙皮剥落,家里最值钱的物品是一部自己近三年工作用的摩托车,虽说车子只骑了两三年,可车上已是斑驳不堪的了,还有许多泥巴未来得及清洗。
去年9月,陈发元在做胃切除手术急需用钱时,他没有在村里借一分钱,重病期间也不乱花村里一分钱,将节省的每一分钱都用在民生工程建设上。他没有向任何人说过困难,更没有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在患胃癌两年多的时间,他坚持工作,并笑呵呵地面对每个人,从不谈起自己的病情,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包括他妻子和两个儿子在内,只有3个人知道病情的严重性。
“发元始终把村工作放在第一位,把乡亲们当作亲人。在住院期间,我也想让村里帮助,但是他一直说,绝对不能麻烦任何人。‘我是一名村干部,一名党员,任何时候,都要对得起百姓,不能让村民有怨言\’是他经常给我说的话,却从没有想到自己。”妻子陈素霞眼含着泪花对记者说,“他每次回家,在我面前都咬紧牙关,强忍着剧痛,笑呵呵的,背后却是无尽的辛酸和疼痛。”去年10月27日,县委常委、组织部长桂锐在桐山大走访时,看望了刚做完胃切除手术不到一个月的陈发元,对他重病期间仍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为老百姓办了不少实事,对他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深表敬佩,并一再叮嘱陈发元要坚持劳逸结合,保养好身体。陈发元利用这次机会,向组织提出最后一个请求,希望明年还选派一位财政局干部驻村帮扶,桂锐部长当即表示同意。这下他高兴了,村里3公里断头路、村民们摆脱贫困有希望了。
坚强、刚毅的基层优秀共产党员——陈发元,一直坚持工作到最后一口气。在他弥留之际,倒在妻子怀里,一字一句地吃力地说:“我死后一切从简,不要找镇村和组织的麻烦,要支持村里工作,要靠自已生活!”他还告诉陪在身边的亲友说,我最牵挂的还是村里通往玉珠一段断头路还没修上水泥路,我要多活几个月就好啦!当亲人告诉他,在他病危期间联系的这段断头路明天工程技术员就要来测量,今年财政局选派干部正在抓紧实施这个项目时,他示意地点着头,慢慢闭上双眼安静地走了。
在为陈发元同志举行的追悼会上,一位曾误会过他的村民敬献了这样一副挽联:“自强模范,生于贫穷年代,勤俭一生,一心为民,基层一线好战士;移山愚公,卒于致富战场,修路不止,奋斗为众,服务家乡好支书。”这既是对他一生的写照,也是对共产党员陈发元短暂一生的高度褒奖。
陈发元走了,人们依依不舍、满是泪水的双眼,树起了他在桐山人心中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丰碑。
(本报记者 李传林)
新闻推荐
缅怀朴老恩德弘扬朴老风范我县隆重举行赵朴初铜像揭幕仪式朱永新赵雯朱维芳郑牧民朱读稳张金锐鲁德应杰苗程志翔聂万健王子龙等出席仪式
朱永新、赵雯、瞿胜、邱凤侠、郑牧民、朱读稳共同为赵朴初铜像揭幕。 县委书记应杰苗向为赵朴初铜像捐赠的无锡灵山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国平先生回赠捐献证书。朴老乡情深似海,故乡人民永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