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小小年纪就过着四处漂泊、艰辛打工的日子,但他不抛弃、不放弃,用乐观、拼搏和智慧书写了穷小子变身大老板的传奇。
他,靠自己敏锐的眼光和积累的经验在大都市扎根,但他不忘根、不忘本,用真情、淳朴和团结奏响了带领乡亲共同致富的强劲旋律。
他,心怀感恩之情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着,但他不为名、不为利,用忠诚、无私和奉献谱写了立党为公、为民谋利的壮丽篇章。
他,就是汪术华——牛镇镇驻沪流动党支部书记、牛镇镇南阳村党总支第一书记。
艰辛拼搏创大业
汪术华出生在牛镇镇南阳村一个贫困家庭,从小不幸成为孤儿,16岁时就在老乡的带领下到上海打工。他在建筑工地上做最不起眼、最累的小工,但他能吃苦耐劳,很快就被一位浙江老板看中带着做建筑工程。在汪术华心里,一直都想有自己的一番事业。积攒了一些资金后,就不断寻找着商机。“上海那么多人,每天需要的蔬菜和水果该是怎样的一个数字?我何不把家乡农业老本行捡起来,在田地上做些文章。”汪术华头脑里突然闪现的这个想法让他从此踏上了创业路。1999年,他多方筹措资金,投资350万元在浦东新区川沙镇浦东国际机场和上海世博会会址附近承包了230亩农田,成立了术华园艺公司,开始种植西瓜、蔬菜,后来又转向栽植绿化苗木樟树和寿桃。
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汪术华的苗木基地已是翠叶相叠,7万多棵绿化树木生机盎然,总价值在2000万元以上。期间,他又先后创办了4家公司,2011年将4家公司整合为上海汇虹集团,总资产达1.1亿元,平均年上交利税12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1500多个。
致富不忘桑梓情
“一人富了不算富,家乡富了才算富。我要为家乡做点事情,报答生我养我的这方水土。”富起来的汪术华并没有忘记家乡,他把为家乡做点事情当成自己的责任。
2002年,他依托驻沪流动支部成立了牛镇镇驻沪劳务基地,竭诚为牛镇籍的务工人员提供务工服务。十多年来,他先后带动家乡500多人脱贫致富。在汪术华的帮助下到上海发展,年收入达20万元的汪百云常念叨:“汪术华真好,大家都念他。只要家乡人到上海务工找他,都免费安排吃住,帮助提供就业岗位。”
汪术华在帮助家乡外出农民工就业创业的同时,还经常为家乡发展提供资金支持。10多年来,他累计为家乡建设捐资40多万元,结对帮扶贫困户67户,资助贫困学生69人。
为民谋利一面旗
2004年,汪术华成为牛镇镇驻上海流动党支部发展的首批党员,从此,他记住了自己的神圣使命。“我永远不会忘记在鲜红党旗下的庄严承诺,一名党员的最高人生价值就是时刻为广大群众谋利益。”
2007年,牛镇镇驻上海流动党支部举行换届选举,汪术华全票当选为党支部书记。为挑起这份重担,他不断加强理论知识和业务知识学习,探索党建新路子。流动支部每年“七一”期间都组织新发展党员到中共“一大”会址举行入党宣誓仪式;积极开展党员设岗承诺活动,根据各党员的意愿和特长,科学合理地设置了招商引资引荐岗、致富信息服务岗、劳务输出带动岗等岗位;及时为家乡民工提供教育培训、劳动维权等服务,建立了党员联系老乡“一帮一、一对一”制度,要求每名党员每年至少帮带一名老乡到上海务工就业、帮助一名村民到村创业。据统计,近年来,该流动支部号召党员和务工能人帮家乡输出劳动力3562名,引进发展项目37个,为家乡公益事业捐款120余万元;引导27名流动党员返乡创办各类企业31家,带动2000余户农户发家致富;为民工处理各类维权事务12起,追回拖欠工资20多万元。牛镇驻上海流动党支部先后两次被评为县“先进基层党组织”,汪术华于2011年荣获了“全省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
2011年7月,在南阳村党组织“公推直选”中,汪术华以满票当选为村党总支第一书记,他又担起重任,踏上了带领家乡发展的征程。走马上任后,汪术华带领村两委一班人开阔视野,一心一意谋发展、干实事,不到一年时间,村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汪术华总是说:“我是一名党员,这些是我应该做的。既然大家信任我,我就不能辜负了大家。”他始终抱着这样一个信念:牢记宗旨为党旗增辉,争做为民谋利的楷模。
(潘茂仁 本报记者 叶玲玲)
新闻推荐
张丽一件白底印点汗衫,一条咖啡色马裤,头发用皮筋随意束起。简朴的穿着,毫无刻意的打扮,让眼前这个女孩看上去十分清秀。女孩叫张丽。近日,记者来到家住天华镇锦鸡村的张丽家时,这个腼腆的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