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卫视音乐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一经播出便引起好评,但在受追捧的同时也引来不少质疑。日前,新华社记者专访了《中国好声音》团队的宣传总监陆伟、导师庾澄庆、杨坤,解密中国电视节目进入后选秀时代,《中国好声音》如何用“正能量”突围。
《中国好声音》:
“造假是打自己的耳光”
随着节目的走红,身份造假、选手“挖墙脚”“回炉再造”等质疑随之而来。对此《中国好声音》宣传总监陆伟表示,在这个信息发达的社会,所有编造手段都是在“打自己耳光”。
“选秀节目本质是一场造星运动,决定了过程中必须不断地让选手受到关注。因此,为了搏眼球,一些选秀节目就会采取自己先造谣、然后辟谣的手段,炒作出很多谣言。但在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造假必然会被发现纰漏。”陆伟说,自己和导演组都是抱着对音乐认真尊敬的心态来制作这档节目,不允许造假的情况出现。
陆伟认为:“每个好声音的背后,都有属于他个人的情感与经历,会在某一点上与观众产生共鸣。”如果说导师们注重声音的辨识度,那么导演组的工作就是帮助选手塑造形象和增强个体的辨识度,提炼他们的“共鸣点”。于是,“阿拉蕾”徐海星、盲女歌手张玉霞、农民邹宏宇、美甲店老板黄勇等,都是在这种制作中完成了“包装”,从而让人印象深刻。
对于“回炉再造”,陆伟则回应,《中国好声音》不采用海选方式,而是由导演组到全国各地去发掘选手。“我们选择的唯一标准就是好声音,即便他是专业歌手、参加过别的节目,但如果在好声音的舞台上,能够重新发掘他(她)身上魅力和气质,就不能称为‘回炉再造\’。”
庾澄庆:
“华语音乐节目的一次正本清源”
近两年,不少荧屏选秀成了“评委毒舌”秀:居高临下、语不惊人死不休、甚至因意见不同互飙评语……而在《中国好声音》中,刘欢、那英、庾澄庆、杨坤四位导师用客观的耳朵、诙谐的语言、热情的拥抱,改变了人们心中“评委毒舌”的印象。
导师庾澄庆表示,首先是盲听模式吸引了他。“一个节目能够做到排除掉一切外在浮华包装和负面炒作,做到声音是唯一的评判标准,我觉得,这是对华语音乐节目的一次正本清源。”
而在导师杨坤看来,《中国好声音》除了是一档音乐节目,还是一个真正意义上剖析每一位选手内心故事、表达每一位学员梦想的电视节目。“一个选秀节目,可以向观众传达普通人应该如何以健康、快乐、正确的价值观去生活,这是带给我最大的思考。”
引进节目的“本土制作”能走多远?
《中国好声音》的走红,不少专业人士认为,受益于原版“The Voice”成熟、科学的节目程序。从“中国达人秀”“中国梦想秀”到“中国好声音”,中国综艺节目似乎进入了一种新的模式:原版引进国际当红节目版权,精妙学习,地道制作。
“从技术角度来讲,我们必须承认中国电视行业的制作水准跟英美等发达国家有不小差距,这是他们的强项;从内容来讲,最大的区别在于我们讲的是中国人自己的故事。中国人有自己的历史传承和价值判断,我们希望通过电视节目传递出这种价值观。”陆伟说。
从电视节目的运作规律来看,10年是一个周期,观众的审美将经历从“疲劳”到“回归”的过程。著名传媒人孙铁麟认为,中国选秀节目马上要迈入10年,今年正是中国电视人集体反思和创新的好时期。
陆伟认为,目前中国电视人需要认真学习,而不是盲目创新。“每一次原版引进都可以学到先进的经验和运作方法,这对于中国电视人视野的提升、与国际接轨能力的提升非常有效。英美电视制作行业发展了100多年,如果可以通过10或20年的时间来完成这一个过程,对于中国电视人来说,是值得的。” (据新华社)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北京8月16日电(记者罗沙)记者16日从国家海洋预报台获悉,台风“启德”的中心16日14时位于广东湛江东偏南方大约600公里的南海北部海面上,未来24小时内以每小时25公里的速度向西-西北方向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