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条干净的街道纵横交错、一幢幢整齐的楼房新颖别致、各类商铺像珍珠一样镶嵌在街道两旁、风景宜人的休闲苑内乡亲们正尽情歌舞……暮冬时节,记者来到皖鄂交界的弥陀镇界岭村美好乡村建设中心村庄,恍若走进了一个幸福温馨的小市镇。
元月25日早晨8:30分许,63岁的舒仁台老人和60岁的老伴李爱华,双双牵着两个孙子的手,准备送他们到街道对面的界岭小学和村幼儿园上学。
走出门约莫2分钟路程,一条醒目的“斑马线”便横在他们脚下。两位老人一边拉紧了孙子的手,一边驻足注视马路左右来往车辆。但见,不远处两个醒目的交通警示牌矗立在马路边,过往机动车辆也自觉减速、鸣笛,等待学生们安全过往。跨过“斑马线”,两位老人放心地把孙子交到了学校护队老师手里。舒仁台老人告诉我们:“乡亲们管这条白色的线叫‘人行线\’,有了这条线,乡亲们走亲串门、上班干活不再是‘趟路\’(方言,逛马路),过往车辆也守规守矩,大家都多了许多安全感。”
“乡亲们跨出这一步,象征着村民正逐步向市民的跨越。”村党总支书记陈金河自豪地说:“斑马线就好像个分水岭,见证了界岭村文明进步的昨天与今天。
界岭村因地处皖鄂交界而得名。全村1600多户,26个村民组,与湖北省蕲春县4个村山水相依,两地民间交往、经贸往来频繁。以前,村民像“星星点灯”一样分散居住在深山里,村里没有一条像样的道路,村民形容环境卫生是“纸屑任风刮,污水靠蒸发”。近年来,村里因地制宜提出了“边贸兴村”发展理念,抢抓党的惠农政策机遇,大力实施康居新村、村庄整治、美好乡村建设等,按照商业贸易、居家生活、生态休闲等四大功能分区,科学规划村庄建设布点和产业发展布局,同时从改路、改水、改厕入手,花大力气对村居环境进行拉网式整治。村里将“卫生整洁、文明出行”写进了村规民约,在村民中积极倡导和谐文明新风。现如今,8公里环村水泥路将26个村民组紧紧连在了一起,村里为此专门请交通部门设置了100多个交通警示牌,规范着村民文明出行;在沿街添置了96个清洁环卫桶,时刻提醒着村民争做卫生模范村民;326户、1700多人的中心村庄内已经成为一个和谐文明的大家庭,95%的山民走出了大山,100%住进了村里统一规划的新楼房,用上了安全卫生水和卫生厕所。3家超市、2家菜市、4个流动菜点、3家卫生室、40多家各式各类作坊商铺、2所小学、一所幼儿园,将界岭村中心村俨然变成了一个文明、和谐、繁荣的小市镇。
“现在的界岭村山绿水清,街道靓了,人气旺了。”提起现在的生活,三代同堂的舒仁台老人禁不住喜笑颜开,“现在像个小城市样,出门上街,脸不粘灰,脚不粘泥,空气新鲜,住得比以前舒坦着呢!”
(本报记者陈振伟)
新闻推荐
日前,记者再次来到吴义方海拔600多米的红心猕猴桃果园,他正在和民工一起清沟,并不时指导他们如何进行果苗管理和把绿油油的藤条上架。 大学毕业之后放弃大城市的高薪工作,回到家乡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