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 社会新闻 财经新闻 股市新闻 国际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国内新闻 > 正文

舌尖上的记忆

来源:太湖周刊 2013-01-31 18:44   https://www.yybnet.net/

尝一口甜润的葛根糊 捶浆 洗浆 沉淀 上榨 起胚 切胚“一碗汤喝尽一个时代的味道,一著菜品出半生沉浮的记忆。传统美食,不仅仅是味蕾上的一点滋味,更是每个人心底挥之不去的故乡情结。”让我们一起走进太湖的美食天地,开始一段精神上的美食之旅。

山野的馈赠——葛根

住在大山里的人,最爱的莫过于山林了。因为山林里藏着数之不尽的宝贝,不经意间,就会带给人们惊喜。有事无事的时候,去山林里转一转,不光能呼吸“天然氧吧”的新鲜空气,还能找到诱人的美味。春季的蘑菇,夏季的山楂,秋季的猕猴桃,冬季的葛根、冬笋,都是人们的喜爱之物。这些出自山野的“宝贝”,无污染,味道独特,营养丰富,有的还具有药用价值,怪不得总令人们回味无穷。 

山中寻“宝”: 

入冬以后,山里人的农活渐渐闲下来,有时间上山找“宝贝”了。别看这时候万木萧条,植物没有了春天的那般生机,可好东西都藏在地底下呢。葛根便是其中的一种。“虽然没有叶子,但它的藤多,很容易发现它的藤。”家住弥陀镇安乐村的孙杏华年龄不大,却是找葛根的“高手”。葛根是多年生落叶藤本豆科植物,藤蔓多且长,相互缠绕,沿山坡铺开或绕树而挂。春夏之际,绿叶婆娑,远远望去,像一片片绿色的屏障。冬天叶落后,露出褐色的老藤,又像一幅幅简单的素描。山里人就是凭着这藤蔓去寻找的,葛根就藏在那片藤的土里。 

孙杏华说:“找到了藤,就能在那一片挖出不少葛根来。扒开草丛,找到藤的底部,慢慢挖开周围的泥土,不一会儿就能看到根了,这根便是可以食用的葛根。”据介绍,葛根有的直插泥土,有的会横着生长,挖的时候一定要小心翼翼,必须沿着发现的根慢慢刨开两边的土,一步步深入,才能保证根的完整性。有的向下挖一米多深,还挖不到底。挖出来的葛根,皮呈黄褐色,粗细不一,形态各异。孙杏华搬出挖来的葛根,有“人”字形的,有“L”形的,大根连着小根,芳香四溢,甚是惹人喜爱。 

药用价值: 

葛根深受人们喜爱,与它的药用价值是分不开的。葛根内含有葛根素、大豆黄酮、花生酸、淀粉等多种成分,可治疗外感发热头痛、高血压、口渴、消渴、麻疹不透、热疹、泄泻等多种疾病。不过,葛根内的成分含量并不尽然相同,山里人因其成分不同把葛根分为粉葛和柴葛。粉葛特别肥大,质韧,纤维性强,味道甘甜, 

含粉率在25%—30%之间。野生粉葛,主要野生于低山沟谷中,其粉性凉味甘辛,有解表退热,生津、透疹、止泻等多种功能。柴葛内的含粉率稍低,但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和维生素,也是食用的佳品。 

说起葛根的食用效果,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相传盛唐时期,某山脚下住着一对夫妻,男子发奋读书,女子勤劳耕种,倒也相处得十分和睦。十年寒窗,男子高中进士。人人向女子道贺,恭喜她的苦日子终于熬出了头。可身在京城的男子却十分烦恼,只因京城里的富家女子个个貌美如花,想想自己的妻子,瘦弱不堪,风吹雨打还留下了苍老的痕迹。于是,一心想休掉妻子。他拖乡人带信回家,只写了两句诗“缘似落花如流水,驿道春风是牡丹”。女子收到丈夫的信后,明白丈夫要抛弃自己了,终日茶饭不思,以泪洗面,容颜更加憔悴。山神得知后,怜爱善良苦命的女子,梦中指引女子到山上挖食葛根。女子按梦中所指,每日上山寻找葛根,回来后食用。不久,女子竟如脱胎换骨一般,变得丰盈美丽,光彩照人。男子自从写信后,烦恼更甚,想到自己得功名前,妻子是如何辛苦地付出,便觉得实在不应该抛弃患难之妻。思来想去,男子决定回家找妻子。男子快马加鞭赶到家中,发现妻子变得异常美丽,大喜过望。于是,夫妻团圆,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自此,这一带的女子便有了吃食葛根的习俗,个个长得体态苗条,肤色白皙,美丽动人。 

食用方法: 

葛根的食用方法有许多种,每一种都会带来不同的美味。 

一种是生食,刚挖来的新鲜葛根洗干净后,去皮即可食用。去皮时,就会飘出诱人的香味。去皮后,露出洁白的根。咬一口,满嘴的汁水,粉粉的,香甜可口。越嚼,越觉得香气四溢,直到嚼不出汁水了,才舍得吐去残渣。口渴时,吃一节生葛根,用来解渴是再好不过了。 

一种是蒸食。将新鲜葛根洗净,切段,煮饭时放在锅边蒸焖,饭熟了,葛根也蒸好了。掀开锅盖,饭香夹着葛根特有的香气便盈满屋子。蒸熟的葛根味道与生食时又大不相同,甜味依旧,但没有满口的汁水,嚼下去黏黏的,如同吃红薯的感觉。蒸熟的葛根可以充饥,山里人一次蒸几段葛根,劳作回来后嚼上几口,正好充饥。 

还有一种是制成葛根粉,用开水冲泡成葛根糊饮用。葛根糊是上好的饮品,也是大多数人最喜欢的一种食用方法。制葛根粉并不难,但程序比较繁琐。山里人把葛根搬到河边,备上柴刀、木桶、自制的木槌、包袱,就可以开始制作了。首先是去皮,得用柴刀来来回回剐皮,一层薄薄的黄褐色皮渐渐褪去,才露出白色的根,皮剐得干净不干净,会直接影响到葛根粉的颜色。接下来便是清洗,蹲在河边,就着清粼粼的河水,用刷子反复刷,才能去除残留的泥浆。彻底清洗干净了,才可以将葛根捶烂洗浆。捶葛根使劲是有技巧的,重了,浆汁四溅,轻了,不出浆汁。把捶拦的葛根放在木桶的清水中清洗,浆汁立即融入水中,水就变成了乳白色。几经捶捣、清洗,直至葛根纤维上再出不了浆汁,即可。等到所有的葛根都捶洗过后,拿出包袱过滤,去掉残渣,剩下的如牛奶般的浆水就是用来沉淀葛根粉的。要达到好的效果,需沉淀漂白一个星期左右时间,而且每天要换一次水。6、7天过后,取出静静躺在桶底的白色沉淀物晒干捏碎,葛根粉就制成了。轻轻沾点葛根粉,捻一捻,细细的、滑滑的,放在鼻尖,香味自然飘入。取少许葛根粉和白糖,先用冷水搅拌均匀,再用刚烧开的水冲泡,边冲水边搅动,一会儿工夫,一碗香甜可口的葛根糊就泡好了。如果大热天赶路或干完农活回来,尝上一口,甜而不腻,生津止渴,顿觉清爽。 

如今,葛根粉成了山里人馈赠亲朋好友的最佳礼品。

火锅的伴侣——生条

一到冬季,在餐桌上的火锅里,人们往往会吃到用生条当配料烧制的火锅,有牛肉生条火锅、羊肉生条火锅、排骨生条火锅……搭配不同,味道也各有千秋,既有汤汁的鲜味,又有生条软而不化、油而不腻的独特之处,深受人们喜爱。 

生条,又称“豆果”、“参条”,选用纯正黄豆、精制菜油,高温膨炸而成。据说因其炸成的形状像一根根人参条,又是平时难得吃到的一种食物,故称其为“参条”。 

制作方法不同,炸出来的生条也不同,市场上卖的一般有干生条和湿生条之分。湿生条个粗且软,表面一层暗黄色,掰开,露出白色的芯,所含的水分相对多一些;干生条呈圆条状,细而硬,表面黄白,轻轻一掰,有清脆的开裂的声音。 

在我县各地的生条中,尤以弥陀生条名气最大。弥陀生条是弥陀的特产之一,外形美观,制作方法独特,入锅易熟,久煮不糊,吃起来柔软、易嚼,口感好,老少皆宜。据了解,弥陀生条的制作工艺有悠久的历史,很早以前,该地不少人家就有过年炸制生条食用的习俗,一来增添忙年的喜庆气氛,二来可以丰富过年招待客人的菜肴。渐渐流传下来,该地现在有了专门生产生条的厂家。弥陀生条走向市场,摆上了千家万户的餐桌。 

弥陀生条的制作工艺代代相传,看似简单,但要炸出纯正的味道并不那么容易。 

1月21日,记者来到弥陀镇界岭村制作生条的农户戴先贵家,现场观看了整个制作过程,真切感受到“生条好吃制作难”。 

凌晨4点多钟,界岭村莲花组的戴先贵家就灯火通明,热闹起来。磨豆子的声音、水“扑哧、扑哧”的声音、柴火的噼啪声、木板与木板的碰撞声都交织在一起,成了一首欢快的交响曲。在戴先贵家的院子和厨房里,摆满了大大小小的木桶、竹筐和木架,其间四五个人各忙各的事,有条不紊,磨浆、泡浆、上榨、切胚、炸生条,个个手法熟练,相互之间配合得十分协调。 

戴先贵从事生条生产行业已经有20多年了。据他介绍,小的时候村子里炸生条的人家多,大部分是炸来自己家里吃。他自己的手艺就是家里传下来的。尝到生条美味的他,看到了生条的商机,于1989年开始炸制生条运到湖北去卖,每次运去的货总是很快就销售完了。之后, 

他逐渐扩大了生产规模,销路更广,炸制的时候每天的货物供不应求。虽然其生产期只有入冬到过年期间的短短几个月,他的销售量却不少。 

“品质好哇,人家才喜欢。我家采用的是传统的制作方法。制作的时候,每一个环节都要把好关,才能保证生条的质量。”戴先贵对自家的产品很有信心。他领着记者看每一个生产环节,逐一介绍起来。 

浸泡黄豆。制作生条的主要材料是黄豆,黄豆的品质决定了生条的品质。为了保证生条的品质,就要选用当年的新鲜黄豆,还要除尽沙石和不好的豆子。制作时,每天中午开始浸豆子,须浸十几个小时,等黄豆充分吸收了水分全都鼓胀起来,才能沥干备用。 

磨浆。将浸泡好沥干的黄豆倒进磨浆机中,不一会儿,黏糊糊的白色的浆就流出来了。没使用磨浆机前,农村人用石磨磨浆,白浆沿着石磨周围慢慢流出,下滴前形成一层层小小的弧形,散发出诱人的豆香。 

泡浆。浆磨好后,就可以泡浆了。泡浆要用刚烧开的水,才能冲泡完全。多少浆兑多少水,这是有讲究的,要把握好这个比例。倒入开水,搅拌均匀,放上一会,即可过滤。 

煮浆。在一口大锅上架上井字木架,上放一筲箕,内置包袱,将泡好的浆倒进包袱里,白白的浆水从包袱里渗出来,包袱里剩下的便是豆渣了。这时候,锅里的浆水浓而不稠。给灶里添上柴火,让火势猛一点,锅里的浆很快就“咕噜、咕噜”冒泡,浆便煮好了。 

点卤。从锅里舀出煮好的豆浆,装进大点的木桶,再点卤,就能成豆腐脑的模样了。点卤也是有技巧的,点多了,味重,点少了,一时成不了形。制生条与制豆腐点卤是有区别的。 

上榨。又白又嫩的豆腐脑,加一点糖食用,也是一道美味。等豆腐脑成了,就可以上榨压制成胚。这道工序用到的工具有大木架、木板、木框、包袱和千斤顶。放好木板,安好框,铺平包袱,倒进豆腐脑,与框沿平齐,将包袱捂平实,再放上木板,如此操作,一层层码上去,最后盖一块木板,调好千斤顶压住。木框边沿的高低决定了胚的厚薄,胚的厚薄又影响生条的粗细,所以,每一个木框的尺寸都是计算好的。千斤顶的作用是将其压成型。以前,人们都是吊一块大石头压制,压出来的胚边沿较松弛。采用千斤顶后,成形的坯更匀称。 

切胚。胚条切的均匀,炸出来的生条大小才差不多。师傅们用尺子量好其长度,分开,再码起来切条,一刀一刀下去,全凭手感,无需度量,个儿也差不了多少。 

油炸。生条的颜色美不美,与膨炸时使用的香油是分不开的。只有纯正的菜籽油,才能让生条的颜色更美。在大锅里倒上香油,添上柴火,不一会儿,浓浓的油香就飘散开来。那种香味,往往令人垂涎欲滴。油温上来了,将切好的胚条倒进去炸。边炸边用漏勺搅动,生条的成色才漂亮。这可是个不紧不慢的活儿,手有节奏的摆动漏勺,不出几分钟,手臂就有酸酸的感觉。搅着搅着,慢慢地,生条的颜色就开始变成金黄色,煞是好看。一口大锅,一次能炸5、6斤生条,一颗豆腐要用30多分钟才能炸完。一天下来,掌漏勺的人要轮换好几次。生条的表面呈黄白色,个儿圆润了,生条也就炸好了。起锅的生条还吱吱冒着热气,对掰,清脆一声断开,吃起来脆脆的、香香的,余味无穷。等生条冷却下来,就可以装袋拿到市场上卖了。 

生条的存放也是有讲究的,最好用篮子装,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这样不容易变质,留的时间更长。 

目前,生条的制作工艺已列入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项传统的手工艺将一直传承下去,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本期策划、组稿、摄影:叶玲玲何结龙方勇方英庭

新闻推荐

喻诗敏:在逆境中成才

“生在我这样的家庭中,还能考上大学,这孩子不知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委屈!”7月29日,大石乡大石岭村韦屋组,喻诗敏62岁的爷爷喻家犬向记者述说。 喻家犬和老伴范爱娥一生未育。喻诗敏的妈...

相关新闻:
黄淑娅:破茧成蝶2013-08-09 19:55
猜你喜欢:
我的家园 我做主2013-05-31 19:58
评论:(舌尖上的记忆)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