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粉
调制
蒸熟正月里,农村里招待客人的餐桌上,猪肉是必不可少的。炒肉片、红烧肉、肉汤……各式菜肴变着花样来。如果要图个稀罕,做出与众不同的口味,还是要花费点功夫的。用自制的酱粉烧肉,是一道难得的菜。
做酱烧肉,最重要的是制作酱粉。北中镇上一家饭店的贾小莲是制作酱粉的高手,她制作的酱粉陈香绵长,烧出来细腻柔滑,深受当地人喜爱。
岁月的痕迹早就悄悄爬上了贾小莲的额头,传统的制作酱粉的手艺传到她这儿,已是久远的记忆了。贾小莲小的时候就跟着学制作酱粉,这门手艺已掌握得炉火纯青了。
“其实,制作的过程并不难,就是要用心去做,要把握好添加的原料的量。”贾小莲笑笑,脸上写满了对制作酱粉的感情。她告诉记者,制作酱粉的原料主要有黄豆、豌豆、小麦、麦麸,这几种原料的比例靠自己把握,黄豆、豌豆可以多放一些,麦麸不能加多了,但不加又不行。选好原料,先将黄豆、豌豆和小麦和在一起浸泡7天,7天后沥干水,再加入麦麸,用茶水拌匀。茶水最好用陈年茶叶炮制的浓水,加入茶水是有秘诀的,不能太干也不能太湿,干了容易产生异味,湿了制出来的酱粉偏酸。把握得好不好,全凭经验。这样,制作酱粉的第一步算完成了。
接下来,就是发酵、晾晒的过程了。发酵、晾晒时都要用到一种野生的植物———黄金杈。黄金杈是山里随处可见的灌木,它的叶子含有一种刺鼻的芳香。山里人夏天夜晚在外面乘凉时,旁边烧一堆黄金杈,香烟袅袅,香味浓郁,可以用来驱蚊。据说,黄金杈本是高大的植物,唐朝的罗隐先生到江西鄱阳湖游历时,被黄金杈划破了油纸伞,便随口说道:“黄金杈划破了我的伞,黄金杈解不成板。”经他这么一说,黄金杈就再也长不大了。所以,现在的黄金杈最高的也不过一人多高。从山里割下一担担黄金杈,先在盆底铺上一层,将拌好的原料倒在上面,然后在上面又铺一层黄金杈。这样发酵三天后,又要将原料放入罐中继续发酵。同样在罐子底部铺上黄金杈,上面用芭蕉叶盖好,将罐子完全密封。山里人喜欢把密封的罐子放在屋顶上,日晒夜露,据说这样制出来的酱粉香味更独特。
十几天后,发酵完成,倒出来晾晒,成品饱满发亮,常常是几粒结在一块。晒干磨成粉,酱粉就大功告成了。山里人把酱粉收在陶罐里,用的时候才舍得挖出一些。擅长留的话,酱粉可以留一年多而风味不变。
“特别喜欢闻这种味。看到别人喜欢吃,心情很愉快。”贾小莲把为别人带来美味当成人生的乐趣。
以前,酱烧肉不是经常能吃到的,只有逢年过节或来了贵客才烧制。不过,现在有些饭店把这道菜当做招牌菜,想念它的味道了,可以点上一盘。一盘酱烧肉,可以令人回味很久。
酱烧肉的烧制过程不算复杂。准备好土黑猪肉,一部分排骨,一部分肥肉,肉块可稍微厚一点。将排骨入锅炸数分钟,倒入肥肉翻炒,添盐,加少许酱油着色,再用开水煮几分钟。等水烧干后,加入冷水和酱粉,不停地翻炒,翻炒至能闻到酱粉的香味,酱粉呈糊状粘附在肉上,可装碗。最后放入蒸笼蒸30多分钟,即可食用。
烧好的酱烧肉色香味俱全,肥肉油而不腻,排骨酥软,酱汁香气十足。
新闻推荐
五条干净的街道纵横交错、一幢幢整齐的楼房新颖别致、各类商铺像珍珠一样镶嵌在街道两旁、风景宜人的休闲苑内乡亲们正尽情歌舞……暮冬时节,记者来到皖鄂交界的弥陀镇界岭村美好乡村建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