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大的梧桐树,细软的沙子路,两边分列着六间整洁的猪圈,这就是城西乡幸福村妇女陈德英开办的养猪场。
“我从2004年开始养猪的,已经由单纯的供养模式发展为自繁自养了,年出栏生猪也由几十头上升至500多头。行情好的话,一年能赚十几万元。”陈德英看着栏里长得壮壮的猪儿,幸福地笑了。
陈德英是云南姑娘,1995年在深圳打工时与城西乡幸福村李海华相识相恋,并毅然远嫁来到了该村。陈德英是个有梦想、敢想敢干的人。1997年,她与丈夫在家门口开始了创业之旅。因为丈夫学了医,一开始两人便开起了药店,方便乡邻买药。2003年,随着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出台,及乡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陈德英看到了发展现代农业的前景,在村里人的鼓励下发展起养殖业。最初,她心里没底,就从小做起,租了村里500平米地建养鸡场养起了鸡。她起早贪黑地干,一年下来,瘦了十四斤,但赚了钱,这让她增添了信心。2004年,她扩大了养殖规模,并开始尝试养猪。
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养猪的头两年,她赚了不少钱。但由于市场行情变动,从2006年开始,连续几年亏本,资金周转不灵,家里人也有些埋怨,这让她有点打退堂鼓了。2008年,大雪压坏了猪圈,乡里及时帮忙重建,让她倍受感动,也坚定了自己的创业梦想。经过慢慢摸索,她开始进行“自繁自养”模式,请人具体负责日常的养殖工作,逐步走上了正轨,还带动了周边村民发展养殖业。
创业让陈德英的人生变得丰富起来,也让她找到了展现自己的另一方舞台。她刚到该地时,满口云南腔,与人交流难。为了快速融入这个家、这个村,她学起了太湖话,还时常和村民们拉家常、学做农活。这个热情开朗又肯干事的外地媳妇很快就受到大家欢迎。2002年,她被选进村当起了计生主任,成了村里的计生宣传员、服务员和联络员。这一干,就是十一年。虽然创业艰辛,但她从不忘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哪家有什么困难,她总是赶去帮忙;哪个姐妹有什么情绪波动,她总是及时上门做思想工作;哪个需要办什么证件,她总是不嫌麻烦,办好送到人手上。她被村里姐妹们称为“贴心人”。
事业顺了,家庭和睦,但陈德英始终不忘自己的创业梦想,“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双手致富,想继续做大养殖业,还要带动更多的人发展现代农业。不光自己幸福,还要让更多的家庭过得幸福。”
(实习生杨李琼本报记者叶玲玲)
新闻推荐
欧阳冰云一缕孤烟,在夕阳下升起。我站在高高的山岗上,俯瞰七里岗的老屋,不由激动地呼喊起来。一群大雁,受到了惊吓,拍打着翅膀,飞向无尽的苍穹。雨后天晴,我和几位摄友从程岭村徒步到七里岗,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