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都市挣扎》研讨会现场
本报记者 水木
在坚持文学创作十余年后的2011年春天,本报记者韩晓英以城市文化打工者为对象的长篇小说《都市挣扎》终于杀青,小说得到茅盾文学奖评委、著名文学评论家李星的高度肯定。正在书稿规划出版时,获得陕西省委宣传部重点文艺作品资助并纳入百名陕西作家集体出征“西风烈”丛书,成为咸阳唯一获得此项资助的作家,并被列入咸阳市2011年度十大文化事件。2012年9月,韩晓英接到陕西省作协通知,获得赴鲁迅文学院第十八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学习的机会。在此期间,鲁院为其长篇小说《都市挣扎》召开研讨会,与会文学评论家、作家们对韩晓英的小说创作给予了积极评价和热切期待。
“在都市写作上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鲜的经验。”
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著名评论家白描说,从全国大层面来讲,这是一部都市小说,这部小说,它的名字叫《都市挣扎》,两个关键词,一个是都市,一个是挣扎。我们可以将它看成是现在都市小说一个典型化的作品。我读了《都市挣扎》以后,我认为,这部小说在都市文学,在都市写作上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鲜的经验。它写得很世俗,很入世。没有纯粹那么一种精神化的东西,没有稀奇古怪的猎奇的东西,不是光靠思想的火花和小才情来取胜,它是以厚重的思想内容来展示作家写作的才华,这一点我觉得是这部小说给我们都市文学带来一种新的、我们捕获到的可供解剖的一个标本,希望我们研究都市文学的时候,这部作品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白描认为,《都市挣扎》实际上写的就是现在都市人生存的追求、梦想、挣扎和迷惘,他们的快乐、他们的痛苦、他们的希冀、他们的纠结。这是一群非常有意思的都市人,和世代根植于城市土壤的都市人不一样,是一群闯入者,从乡村、从别的地方,从另外一个都市,小城市,自觉地、主动地、被动地或者说是被大潮挟裹而来的,或者说无意当中一个偶然的原因使它驻留的,比如说像这个作品里的汪然一样。《都市挣扎》让我一口气能读下去的是,这部小说写得非常鲜活,能让人体味到各种各样的人生况味。
“融入个体真实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却有着普世的意义。”
鲁院院长、著名评论家成曾樾说,《都市挣扎》的重度与厚度令人震撼。一是选材好,二是诗的运用比较成功,三是人物写得好,特别鲜活。写出了人物内心的挣扎,灵魂的挣扎,精神的挣扎、感情的挣扎,面临爱情的问题多一点,徘徊在城市边缘,挣扎在情与爱,爱与性之间。对女性描写很成功、很细腻,对男性揭露得很大胆。希望韩晓英能沿着这个路子走下去。
鲁院副院长、著名评论家李一鸣说,《都市挣扎》描绘了一组时代转型中的都市闯入者的形象,一群凡俗的小人物在都市中真实的生存状态,体现了他们物质和精神上的困惑及挣扎,折射了这个时代的特质和这个时代中人们精神的复杂。一群小人物在都市的生存状态,写出了灵与肉的挣扎与徘徊,记录了时代的变化与特质。从体验深入,有深入的思考。呈现作家自强不息的人格力量,让读者感到一个追求文学的人的心性和血性。
鲁院老师张俊平认为,《都市挣扎》之所以引起强烈的反响固然由于它扑面而来的厚重气息,我以为小说努力贴近生活的真实性和把握时代脉搏的前瞻性则是更加重要的原因。小说几易其名,终名《都市挣扎》,一步一步贴近作者的生命体验和读者的心灵诉求,让人一看之下即产生强烈的阅读渴望与情感共鸣。小说的笔触延伸至当下最真实的社会核心,为身边人塑像,把身边事记录下来,融入个体真实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却有着普世的意义。
福建作家叶子说,在《都市挣扎》本真的抒写当中,袒露了都市女性在奋斗挣扎过程中的心声,体现了三组矛盾的纠葛,即:城市与乡村的矛盾、淡泊名利与追名逐利的矛盾、男性与女性的矛盾。让许多奋斗者得以“借别人的坟头哭自己的泪水”,这是《都市挣扎》这部小说最大的贡献。韩晓英在小说中写出了女性的美丽与平凡、聪慧与愚蠢,照亮女性灵魂的深沉悲悯以及肤浅虚荣,用女性情怀去感受都市中的躁动与悲凉,有成功的欢笑,也有失败的泪水。
“应该对她抱有更高的期望。”
白描认为,陕西青年作家,60年代的有一些,如红柯、朱鸿等,到了70年代以后,突然下滑,涌现出的作家很少,优秀的只有周瑄璞等少数几个人,从发展势头看,也没有了那种大气象。这一现象非常让人担忧,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韩晓英走到了我们面前,拿出来了她的这部长篇,还有一些其他的作品,我觉得《都市挣扎》看完以后,我们陕西看韩晓英的眼光,应该有所变化,应该对她抱有更高的期望。从这部作品上,我能看得出来,她还没有完全动用她的生活积累,这是她步入城市以后对人生的一些感悟,对她二十多岁、三十多岁生活的一些体悟,她的仓库里面可能还积放着好多好多散发着岁月芳香的一些东西,她没有动用,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她的家乡在陕西彬县,彬县是一个非常非常有文化底蕴的一个地方。要写的东西非常多,要挖掘的东西也非常多,从这个地域环境来看,我觉得韩晓英她可能会写出更好的作品,《都市挣扎》这个作品读起来,它好就好在能勾起我们心里好多复杂的感觉,它不言说都市生活是与非,好与坏,不作价值评判,但是我们反倒读完了以后,读者要对其作出价值判断,究竟这样做值不值得?他们是为了什么?这些东西我们自然会做出一种判断和选择。这个小说提供给我们可供思考、可供回味的东西很多。我觉得,《都市挣扎》这部作品还不是我对韩晓英所期待的,因为基于她写作的才能,基于这么一个小女子,她在她七十年代生人、生命立场所积累的东西,她应该有我们更高的期待。可以这么来讲,她可能还有更大的余地,更大的发展。
“弱势人群,越是挣扎越应该给予应有的尊重和尊严。”
韩晓英在研讨会上说:“创作长篇小说《都市挣扎》调动了我将近十年的生活积累和生命体验,写作过程也可以说历尽挣扎,一方面来自我生活本身的挣扎,另一方面来自写作过程的挣扎。我要通过林夕、燕儿、高晋和路子帆的爱情、婚姻,家庭,事业和困惑,展现从农村来到城市的青年男女的命运以及他们的奋斗历程和生存状态。他们如何走进城市?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融入城市?他们如何感受城市、认知城市?这个时代赋予他们怎样的命运?写出来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了解。因为他们可能就是你的同事、朋友、亲戚、姐妹或情人。他们无处不在……我觉得我熟悉他们生活的整个群体,我走进了他们的生活。写作中,我一直在想,我写作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想探寻人类内心深处最复杂、最玄妙、最曲折、最不可思议的东西。在《都市挣扎》中,我写踏踏实实生着和活着、挣挣扎扎博着和斗着、辛辛苦苦梦着和想着的男女生命皱褶里头的苦涩和光芒。写完这部小说后,我一直在想,如果我的这部小说,能给读者带来这种阅读体验、带来一些些唤醒与感动,那就是我最大的满足。我更想说的是,在这个时代,每个人的内心都是脆弱的,特别应该给予那些处在边缘和弱势的人群,越是挣扎越应该给予的应有的尊重和尊严。” (B)(12)
新闻推荐
▲近日,咸阳道北中学一百多名离退休教师的代表,在阵阵鞭炮声中将一面锦旗送到道北中学校领导手中。锦旗上书:“敬赠道北中学领导班子:领导关爱我们,我们情系学校。自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