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范仲淹像
本报记者 赵鹏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祖籍邠州(现在的彬县),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一生刚直不阿、功勋卓著,堪称世人楷模。范仲淹在文学方面著作颇丰,《岳阳楼记》一篇,千古传诵,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仅是他伟大人格的写照,更成为后代仁人志士的爱国宣言。范仲淹早期生活极为艰辛,父亲早亡,他跟随母亲改嫁山东,寄人篱下,著名的典故“划粥割齑”的故事说的就是他早年求学艰辛的生活。
范仲淹虽然曾一度身居高位,然而,却始终怀着“居庙堂至高则忧其民”的人文情怀,将国家前途、民众疾苦和自己联系在一起,为官清廉、体恤民情,其人格之垂范、功业之伟然,在中国历史上树起了一座爱国主义的丰碑。
自古寒门多英才
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秋至八年(1015)春,范仲淹通过科举考试中榜成为进士,不久,他便被任命为广德军的司理参军,从此开始了他四十余年的政治生涯。宋仁宗天圣六年(1028),经过晏殊的推荐,范仲淹升为秘阁校理,负责皇家的典籍整理,这使范仲淹可以经常见到皇帝。当时的宋仁宗只有19岁,养母刘太后垂帘听政,把持着朝政,这引起了范仲淹的极大愤懑,他严厉地批评了太后的这一做法,劝谏太后还政于皇帝,他的大义凛然得到了很多大臣的支持,也得到了皇帝的赏识。数年之后,范仲淹任苏州知州,因为治水有功,被调回京师,此后,他又做了开封知府,将吏治整顿得井井有条。然而好景不长,范仲淹因为向皇帝献言而被宰相吕夷简污蔑,后迁到岭南,从此之后,他一直在地方从政,每到一处,都倡导农桑、兴水利、易风俗,为民谋利,但是他没有想到,在他五十岁时,命运发生了巨大的转机。
延州戍边不还家
元宝元年(1038)起,党项族的首领李元昊建立了西夏国,形成与北宋王朝对峙的局面,面对西夏的崛起,宋王朝深恶痛绝。很快,任宗皇帝采纳了韩琦的意见,调遣五十岁的范仲淹做元帅,赶赴延州。范仲淹亲临乾县视察,改革军阵体制,并采取了防御的措施,此时的范仲淹虽然长期担任文官职务,但他却精研习兵法,很快,宋军的战斗力得到增强。庆历二年(1042),范仲淹命令长子纯佑和番将赵明袭击西夏军,遏制了西夏政权的南侵。在驻守延州期间,范仲淹练兵不怠,体恤下属、纪律严明,大宋军队面貌焕然一新,当时军中传唱“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足见其影响。
庆历新政名扬天下
庆历三年(1043)九月,范仲淹认真总结了从政二十八年以来酝酿已久的改革思想,呈上了著名的新政纲领《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均公田”、“推恩信”等十项改革主张。这次新政,其核心是吏治改革,其改革的力度越大、自然所涉及和损害的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便会越多,庆历五年(1045)初,励精图治宋仁宗完全退缩了,一纸诏书废掉了新政,变法失败,改革虽然失败了,然而范仲淹日进日新的思维、激流勇进的气魄、敢于直言的胆识却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一个里程碑。无论是处在军事斗争的前沿,还是处在改革风云的核心,范仲淹始终以他刚直不阿的人格、光明磊落的情操、两袖清风的廉洁、不畏强权的风骨,让跟随他改革的人们受到鼓舞,让他的政敌望之畏惧。
忧国忧民的学问家
“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被贬邓州,应朋友腾子京的邀请作了《岳阳楼记》,这是一篇感物抒怀的咏叹之作,范仲淹一生,沉浮悲欢、起伏跌宕,历经官场险恶,积累了丰富的人生经验,这一切,当他面对岳阳楼时,如潮水般地涌出胸怀。皇祐三年(1051),范仲淹又移任青州,这里的寒冬加重了他的病情,第二年调往颖州,他坚持扶疾上任,五月十二日病死在任上。
范仲淹一生清廉,了无积蓄,他去世的事情传开后,朝野上下一致哀痛,这其中包括了西夏、甘肃等地的少数民族百姓,史书记载,成千上万的百姓聚众举哀。时过境迁,范仲淹正直、刚烈、无私的品格诠释着陕西人特有的内涵,其所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则成为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至今,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仍影响着后世人。 (B)(12)
新闻推荐
炕狮,跟随幼小的生命来到人间。娃娃儿降生了,躺在炕上朝天哇哇哭鸣。炕头置放了乖巧威煞的灵珑小狮子,驱散了邪魔外道,娃娃安宁了,甜甜进入梦乡。满月了,庙里请来一根红红的绳儿,一头拴在狮子腿儿上,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