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外来“黄领”——项全根
郎溪家庭农场的兴起,自然吸引了不少外地人的目光。浙江的项全根就是其中的一员。
在源泉家庭农场,记者见到了正在忙碌的项全根。他原本在家乡从事园林工程,并在浙江花木市场有多个销售窗口。随着生意的红火,萧山的600多亩基地所产的苗木已供不应求,这让老项萌发了到外地农村寻找“广阔天地”的念头。2009年的一天,他便委托十字镇双铺村农民经纪人章安林促成了办农场事宜。
项全根的到来,给十字镇带来很多发展思路,也带动了包括章安林在内众多村民发展家庭农场,使村民们苗木销往杭州等地。镇里派人主动与老项对接,动员他参与“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和宣广高速绿化带建设,以扩大农场面积,实现政企双赢。如今,老项在十字镇共培育苗木面积近千亩。
【人物底蕴】 资本总会向有回报的地域和行业流动。我们从项全根的投资逻辑中找到这一规律,同时也发现了家庭农场的魅力。在郎溪,家庭农场不仅是生产经营的“单体”,也是招商引资的“载体”。据了解,来自苏浙的外来人员已在郎溪创办了十多个家庭农场。项全根这些外来“黄领”不仅在郎溪发展了自己,同时也引领了郎溪本土家庭农场的发展和升级,促进了地方项目建设和农民致富,可谓益及多方。
父子“黄领”——王文桃王召军
儿子王召军甘当“黄领”,得先从他的父亲王文桃说起。老王利用多年从事机械收割所积累的原始资本,创办了桃莲家庭农场,主营种殖,兼营养殖,年收入40万元左右。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2009年王召军辞去城市的工作,回到飞鲤镇塘埂村子承父业。王召军说:“在城市挣钱并不容易,还要承受城市人看我们打工仔的异样眼光,与其在城里畏畏缩缩做‘蓝领\’,不如回家堂堂正正当‘黄领\’。”
有了儿子做得力助手,王文桃如虎添翼。王召军不但善于学习和运用科学知识,让农场获得了县里的“科技示范户”,还利用网络引进“富硒稻”品种向周边农民推广,带动大家共同致富,父亲也因此被评为省级“农民创业带头人”。王召军还腼腆地透露,自己通过QQ聊天找到了心仪的未婚妻。说起这些经历,王召军认为“赶上了好时代”。
陪同采访的陈金宝接过话茬:“小王说得一点没错,中央一号文件为我们家庭农场主撑腰,县委、县政府更是从技术、资金、政策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持,已为家庭农场开办各类培训180多期,累计协调贷款近亿元,每年安排2000万元资金支持农场发展。”
【人物底蕴】 农民不断外出务工,会带来两个问题:一是农民进城后很难改变弱势状态;二是随着青壮农民的大量进城,种田不再追求生态高效,甚至还存在“谁来种田”的危机。王文桃、王召军父子“黄领”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农业后继有人的曙光,同时也让我们领悟到“种田能致富、种田有尊严”才能吸引更多的王召军“凤还巢”。当然,父子“黄领”不会凭空衍生,这需要农民自己不断探寻好的经营模式,更需要中央和地方播洒“阳光雨露”。唯如此,“三农”的发展问题才会迎刃而解。
郎溪家庭农场主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记者采撷的这几则镜像犹如郎川河里的几朵浪花。我们把“浪花”融入到时代大背景和郎川“小环境”中来透视,发现他们能量无穷、壮丽无限。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在金黄色的郎川大地上,已有越来越多的“黄领”人,正在耕耘金黄色的未来。而这“色彩”,正是实现绚丽“中国梦”的底色!
新闻推荐
本报曾于4月24日-28日刊发了《苏成龙雅安救援记》系列报道,讲述了宣城人苏成龙在“4·20”雅安地震中救援的故事。近日,记者跟随苏成龙重访雅安,记录此次短暂行程中的点滴故事。飞机刚降落在四川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