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秀隆 本报通讯员 黄振兆
不久前,我区出台《广西农民人均纯收入倍增计划》,要求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10年翻1.88番。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的天等,如何实现与全国同步奔向小康?
天等,壮语意思是“石头矗立”。该县境内石山多、耕地少、水源缺,发展农业如何突破恶劣自然条件的制约?过了温饱线后,天等是否还有潜力可挖?
面对疑问,该县作出了扎实的回答:立足县情实际,通过大力发展“一乡一品”特色效益农业,下好促农增收“这盘棋”。该县让有限的土地资源实现效益最大化,不少地方种植葡萄、柑橘、指天椒,亩产值超过万元,成了响当当的“万元田”。全县去年人均收入激增722.6元,同比增长15.6%,高于自治区倍增年计划5.3个百分点。
在天等大石山区,特色种植正成为群众致富的希望。
跟着特色走,劣势变优势
临近中秋,上映乡仙桥屯的村民又开始忙碌了。9月12日,在村口的一片柑橘地里,村民黄立强正忙着收果、装车。他告诉记者:“今年柑橘又是丰收年,我种的这几亩柑橘,估计可收入4万多元。”
仙桥屯地块分散零星,以前用来种植玉米,每亩收入不超过900元。由于种田效益低,该屯弃田撂荒现象比较普遍。从2009年开始,该屯从广西农科院引进温州桔、椪柑、红橙等“高山柑橘”试种。高山柑橘于每年中秋节前后至春节前后接替上市,亩产约2000-2500公斤,市场价为每公斤4元,亩产值达到8000至1万元。现全乡高山柑橘种植面积已达500多亩,年产值为500多万元,成为当地群众增收的主要渠道。
从每亩收入900元增加到近万元,得益于上映乡实施的“一乡一品”特色种植。“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劣势也能变优势。”乡党委书记李日泽说。
种玉米不来钱,改种葡萄;种稻谷产量低,改种芋头……天等各乡镇结合自身的自然资源条件,全力打造“一乡一品”,都康香米、把荷芋头、上映葡萄、宁干淮山、福新八角等特色产业已形成格局。
让有限的土地资源实现效益最大化,是天等竭力解决的课题。该县很多地方种植辣椒,每亩产值大多在1000多元,而上映乡桃永村内品屯却创造出了每亩收入近万元的“神话”。该屯经过土地流转,将零星地块合并成195亩的连片地,建立优质指天椒种植示范基地;并引入公司,由公司统一育苗、统一管理。同时,建设高效节水灌溉设施。今年5月,该基地辣椒丰收,亩均纯收入接近万元。“在科技服务到位的情况下,走特色发展之路,哪怕是一分地也有上千元的收入。”县农业局技术推广站站长农名迎说。
全县去年指天椒总产值两亿多元,葡萄总产值1837.5万多元,通过种植指天椒、葡萄脱贫致富的群众达4万多人。
“我们不比块头,比的是特色。天等山多地少,跟人家比规模我们没有优势,但是我们走特色农业发展之路,加大科技投入,小块土地也能让农民走上致富路。”县委书记吴强说。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跟着市场走,农民说了算
在天等,“一乡一品”特色种植并不是政府强制推行的结果,而是农民顺应市场需要自发形成的。
上映乡桃永村伏桃屯种植葡萄,其实源于一个偶然。许绍弟是桃永村第一个种植葡萄的村民,因为兄长在广西农科院当司机,他有机会结识农科院的专家。2004年,他从广西农科院引种试种葡萄,第二年就取得好收成,亩产值超万元。在他的带动下,群众纷纷在原来的玉米地、茶园都种上葡萄。
如今,伏桃屯农民大量种植一年两熟葡萄,有超过一半的种果户年收入达两万元以上,全屯269人中有189人通过种植葡萄致富。伏桃屯建成一个连片300亩的葡萄生产基地,从6月初开始,每天外销各地的葡萄达2000公斤,全屯预计卖葡萄总收入将超过700万元。
但偶然中有必然。桃永村的气候、水土非常适宜葡萄生长。种植葡萄,真是找对了路子,“别的地方,还种不出这么好的葡萄。”许绍弟自豪地说。
在“一乡一品”的实施过程中,政府的作用更多是扶持,而不是帮村民拿主意。这是有过教训的。上世纪90年代,天等就交过“学费”:当时县里几个涉农部门投入数百万元,扶持农民种植千余亩良种龙眼,然而,这些龙眼树至今都没有开花结果。
种啥农民拿主意,并不意味着政府放任不管。县农业局局长李成华告诉记者:桃永村种植葡萄获得成功后,县里积极解决该村在种植葡萄中碰到的困难和问题。除邀请国内葡萄专家给果农进行新技术培训外,还及时扶持成立葡萄协会,把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形成“农户+协会+市场”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经营模式,提高了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跟着龙头走,收入有保障
走进进结镇结安村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但见玻璃菜、茄子、豌豆、油菜、茼蒿等20多种蔬菜分布于田间各个角落。
别小看这个蔬菜基地,这里种出来的蔬菜全部被南宁一家四星级酒店高价收购。该基地年产蔬菜约250吨,产值约140万元。基地长年聘用13名农村留守妇女作为工人,每人每月支付工资1500元。
基地由小变大,离不开当地种菜能人黄爱香。黄爱香告诉记者,2011年,乡里提出由她承包这个基地,她爽快地答应了。她采用高科技种菜,用沼液、禽畜类粪便替代化学肥料,使用农业物理和生物手段防治病虫害,生产出来的蔬菜全部符合绿色无公害蔬菜标准。
引进经济能人劳敬瑞,驮堪乡爱权村发展起了何首乌种植;浙江人毛建设和当地人农世勤一同投资开发,龙茗镇建起了无公害保健黑木耳基地……一个能人撑起一家龙头企业,一个龙头企业带动一方农民致富,这成为天等发展特色种植的一大“特色”。
“充分发挥龙头效应,带动周边群众一同发展、共同致富。这是我们发展农业的新模式。”县长黄国夫说。政府鼓励农户将土地以出租的方式转给能人经营,建立生态特色农产品基地或农业合作社,并主动与大城市有实力的企业对接,采用“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实现生产和销售的对接,产品不愁销路,农民收入有保障。截至目前,全县建立特色农产品示范基地60多个、合作社40多个,与县内外40多家企业建立加工销售关系。
新闻推荐
“四下基层”听民意 “末梢堵塞”全打通 ——港北区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实践活动让实惠真正落到群众身上
本报记者唐正芳本报通讯员区丽森韦锦强文/图政策始终“走在路上”,服务始终“停在嘴上”,实惠没有真正“落在身上”,这是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如何破解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末梢堵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