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重阳节是第一个法定的老年节,之所以设置这个节日是基于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的现实以及呼唤全社会关注老年人养老等问题。但是,不容乐观的是,在当前的实际生活中,公立养老机构“十年等一床”、民办养老机构价格高居不下,养老护理“多收老人多亏本”、医养长期“脱节”,养老金“多轨制”多年难并、异地医保进展缓慢,未富先老的中国面临着重重养老困局。
“一床难求”的养老院
“医养结合”待起步养老保险“并轨”难
收费便宜的公立养老院“一床难求”,民办养老院价格高昂,近年来,老龄人口的快速增长与养老服务设施发展缓慢的矛盾,在“夹心层”家庭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记者调查发现,一方面,不少条件较好、收费便宜的公立养老院需要“十年等一床”;另一方面,民营养老院提供服务的价格高居不下,与其在夹缝中生存的尴尬地位分不开关系。
截至2012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亿,占总人口的14.3%,而目前我国各级养老机构的床位仅有410多万个。近2亿老龄人口“抢”400万张床位,平均近50个老人才能“摊”到一个床位。
对“夹心层”家庭来说,进入公立养老院几乎是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比如,北京市首屈一指的第一社会福利院有养老床位1100张,只向拥有北京市户籍的老人开放,而排队等待入院人数超过1万人。以此计算,即使是一年轮换一次床位,进入第一社会福利院也需要十年时间。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尽管目前不少民办养老院完全走商业化路线,有意标高价格以盈利,但更多的民营养老院提供服务的价格高居不下,与其在夹缝中生存的尴尬地位分不开关系。
在中国的多个一线城市,养老护理是政府购买服务的重要一部分。然而,机构运营“多收一个老人多亏一份”、受过专业培训的护工收入远低于保姆等现状,都使得养老护理机构难以承担“后医院护理”的职责。
上海闵行区“绿梅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运营两年来,仍未摆脱亏本状态。负责人李侠说:“中心收了20多名老人,每名老人每月收取360元,共计8000多元,但我们包括餐饮、护理、接送等在内的运营成本是每月16000多元。”
上海伙伴聚家养老服务社创办人杨磊说,在成本倒挂外,目前养老护理机构还存在护工收入过低、人才流失严重,培训机构难寻、护工水平提升困难等困境。“护工的收入在2200-2500元,高级护工的收入也不过三四千元,和高级月嫂动辄上万的收入相比,护工工作辛苦,收入却很低,人员流失严重。”
浦东新区养老服务行业协会会长杨一明指出,随着老龄化形势加剧、养老护理质量的提升,老人护理费用的上升是必然趋势,政府应当加大投入,鼓励专业康复机构进驻养老院,打通“医养结合”,保障老年人权益。
养老金“多轨制”多年难并,异地医保至今多停留在省内和城市间级别,本应给老人“托底”的养老保险不保险,给未富先老的中国带来了难题。
中国社科院发布《2012社会保障绿皮书》中显示,目前我国以养老、医疗为代表的社会保险,分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企业职工、城镇居民、农村居民等多种制度,不同养老保险制度的养老金待遇差别较大,在福建厦门的被访者中,同一月份领取的养老金最低仅为200元,最高为10000元,相差49倍。
上海社科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胡苏云说,解决“养老金多轨”问题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不仅考虑退休养老制度本身,还要有机关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工资分配制度、财政体制改革相互配套。
让不少老人忧心的还有目前仍处于城市间签订协议探索过程中的异地医保结算瓶颈。记者发现,不少省份已经实现省内异地医保结算,但跨省则多停留在城市间互相签订协议。 (均据新华社)
新华时评
打通老有所养“最后一公里”
全国第一个老年节之际,养老再成热议话题。记者在基层采访发现,与机构养老“一床难求”相似,社区普遍存在养老服务匮乏现象。不让“最后一公里”成为保障老年人权益的“短板”,是当前解决老有所养问题的一个关键环节。
社会转型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基本现象是社会保障短缺。体现在老有所养问题上,就是到哪里都要花钱。健身、上学、娱乐等场所,几乎没有免费的“午餐”。而相对于年轻人,老年人习惯于节俭过日子,但凡非生活必需,就不愿意掏钱。于是,路边锻炼、河边遛鸟、楼边打牌等等,就成了城市一景,也是当下国内老年人活动的基本方式。
我国正在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老年人口将突破2亿大关。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特点,决定了老年人活动除了专业养老机构外,主要靠居家养老。这就意味着社区服务这“最后一公里”对于社会养老工作相当重要。事实上,媒体报道的“空巢”老人死于家中无人知晓的悲剧也提醒我们,打通社区养老服务这“最后一公里”十分紧迫。
社区养老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症结主要在于政府投入不足。为老年人服务投入多、赚钱难,使得社区不愿在这方面多花心思。因此,打通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当务之急是各级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要提高认识,把提升养老服务作为基层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像配建幼儿园、学校一样配建社区老年人服务设施,把建立日间照料场所等助老设施作为社区标准化评价的内容之一,鼓励和支持社区养老义工等服务组织发展。
实现老有所养是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郑重承诺。重视老年人权益保障,不妨从第一个老年节开始,把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作为一个着力点,让社区成为广大老年人生活的乐园。
新闻推荐
□席珍奎张涛本报记者钟述强宽敞的公路平坦整洁,两旁是蓊蓊郁郁的绿化带和漂亮的路灯,视觉延伸处,一座座现代气息浓郁的村民聚居区次第相连。国庆期间,成都市民刘玉平一家三口来安县休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