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出镇宣城,崇文重教
崔群因反对用皇甫镈为相,终遭构陷,被排挤出朝廷,外任为湖南观察使。穆宗继位后,想起崔群有功于己,便将崔群调回京城,先拜崔群为御史中丞,后授其为检校兵部尚书,兼徐州刺史、武宁军节度、徐泗濠观察等使。不久,改任华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再改为宣歙观察使兼宣州刺史。
崔群在宣州任职的具体时间大约在823至825年前后,但他治理宣州有哪些举措,取得过怎样的治绩等,新旧《唐书》和宣城地方志书都没有明确记载,清嘉庆《宁国府志·职官表》唐“宣州刺史太守”栏中,只有寥寥数语,说崔群“由华州刺史,历宣歙池观察使。祠祀。”可就是这只言片语,细细阅读,不难发现含有一条重要信息,它就是“祠祀”,说明历史上宣城人民是很怀念崔群的,为他建立过祭拜的祀庙。另外,崔群的同道好友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并引》中,也说了一件与崔群和宣城有关的事,那就是唐穆宗长庆四年(公元824年)八月,刘禹锡由夔州(今重庆市奉节)调往和州(今安徽和县)任刺史,“友人崔敦诗罢丞相,镇宛陵。缄书来招曰……不十日饮,不置子。故余自池州道宛陵……”刘禹锡于长庆四年(824)八月任和州刺史,还未到任,就接到崔群来信,招他游览宣城,并在信中充满豪情地说,要和刘禹锡连续饮酒十日,来个一醉方休。可以想见,崔群虽是“罢丞相,镇宛陵”,但心情还是愉快的,情绪也是高昂的,这大体反映了崔群在宣城的工作成效还是不错的,否则他就不会产生要与刘禹锡连饮十日的豪情了。或许是受到好友崔群爽朗心情的感染,刘禹锡立马给崔群写了回信,还寄去一首情感深挚,心心相惜的酬诗《酬宣州崔大夫见寄》“白衣曾拜汉尚书,今日恩光到敝庐。再入龙楼称绮季,应缘狗监说相如。中郎南镇权方重,内史高斋兴有余。遥想敬亭春欲暮,百花飞尽柳花初。”人还未到宣城,名闻遐迩的敬亭山和谢朓高斋就已经引起刘禹锡这位大唐“诗豪”的无限遐想了。很快,刘禹锡兴致勃勃地上路,在来宣城的途中,他路过池州,登览了九华山,咏作了千载不朽的《九华山歌》。正是在这首诗里,刘禹锡写下“宣城谢守一首诗,遂使声名齐五岳”这样的名句。到了宣城后,崔群又领着刘禹锡游敬亭,观山水,赏麻姑,一路观景一路吟唱,让刘禹锡为宣城留下了许多文学瑰宝,如《麻姑山》、《送元晓上人归稽亭》等。特别是这首《麻姑山》诗,将本名不见经传的麻姑山,写得如梦如幻,好似人间仙境一般:“曾游仙迹见丰碑,除却麻姑更有谁。云盖青山龙卧处,日临丹洞鹤归时。霜凝上界花开晚,月冷中天果熟迟。人到便须抛世事,稻田还拟种灵芝。”自此以后,麻姑山便成了古宣城十景之一,在那交通不便的年月,多少文人墨客慕名前往观瞻。谁能说,这不是崔群,刘禹锡联手对宣城文化建设所做的重要贡献呢?两位知心好友,在说了许多悄悄话,喝了不少酒,看了许多宣城的美景后,终于要分别了,临别时,崔群不忘刘禹锡旅途劳顿,特意赠给他一匹好马。为此,刘禹锡写了一首《谢宣州崔相公(敦诗)赠马》表示感谢:“浮云金络膝,昨日别朱轮。衔草如怀恋,嘶风尚意频。曾将比君子,不是换佳人。从此西归路,应容蹑后尘。”两位文化名流政坛宿将携手在宣城写下了一段文坛佳话。
大约是崔群在宣城政绩不错,又被朝廷想起,文宗继位后,征拜崔群兵部尚书。后相继改任检校吏部尚书、江陵尹、荆南节度观察使、检校右仆射兼太常卿。太和五年(831年),拜检校左仆射,兼吏部尚书。太和六年(832年)八月卒,年六十一,赠司空。《旧唐书》作者在《崔群传》中高度评价他“怀独善之谋,晦众济之道,左迁非不幸也。……君子哉!”
崔群卒后,白居易作悼诗《题新居寄崔相公》,缅怀他与崔群的友情:“门庭有水巷无尘,好称闲官作主人。冷似雀罗虽少客,宽于蜗舍足容身。疏通竹径将迎月,扫掠莎台欲待春。济世料君归未得,南园北曲谩为邻。”另外,白居易还有《祭崔相公文》,总结了崔群一生业绩以及他与崔群的友情,高度评价崔群“德望事业,识度操履,为时而生,作国之纪,岩廊匡辅,藩部政治,父母黎元,股肱天子”,读来令人肃然起敬。
《新唐书》作者也在《崔群传》后写了一段很有见地的史赞,从中可见崔群的历史影响。
赞曰:圣人不畏多难,畏无难。何哉?多难之世,人人长虑而深谋,日惕于中,犹以为未也,曰:“吾覆亡不暇,又何以安?”故能举天下付之兴,畏之也。祸难已平,上恬下嬉,施施自如曰:“贤难得,虽无贤,尚可治也;佞可去,虽存佞,不遽乱也。”视漏弗填,忽倾弗支,偃然自慰曰:“我曷以丧?”故能举天下付之亡,不畏也。常人所畏,圣人易之;所不畏,圣人难之。观孝明(宪宗)皇帝,本中主,遭变可与谋始,持成不可与共终。崔群以为相李林甫则治乱已分,其言信哉!
新闻推荐
郎溪讯 5月7日,入驻郎溪十字经济开发区投资达2.9亿元的远华纺织有限公司项目,一次性通过了省市环保部门的评审,这也拉开了十字镇招商引资夏季攻势的序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