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双休日上午,得知老朋友胡传胜来访叙旧,犹如一阵凉风,拂过闷热的心田。胡传胜长我4岁,上世纪70年代后期曾一同共事于泾县糖业烟酒公司,随着岁月的更替,又先后辗转到宣城市所属的两个市直单位工作。
在宣城期间,双方素有往来,有时在《中国税务报》或《安徽日报》上看到传胜的书法作品,深深地为老朋友的进步和成功感到高兴。2014年8月份,传胜从市地税局副局长岗位上退了下来,闲居合肥。临离开宣城时,他送了我一幅隶书作品。其内容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书体从容,字字形象丰满。
传胜的墨宝挂在办公室内,工作之余,静心凝视,锋藏不露,稳健坦诚,风格多变,字如其人。在细细品味中,我与传胜的往事不断在脑海中闪现出来:
那是1979年的2月,乍暖还寒季节。我当时是糖酒公司的仓库值班员。某一日,仓库主任告诉我,新调来一位年轻人,名叫胡传胜,从明日起,你们俩负责值夜班,一个值上半夜,一个值下半夜,一星期一轮换。我说“好!”这样,我就和胡传胜零距离地走到了一起。
相处几日,我发现胡传胜值班和我不一样。我值班是无所事事,偶尔看武侠小说消磨时间。胡传胜值班是他的最佳学习时间,上半夜的班,他复习数理化公式和做习题;下半夜的班,他攻读语文和英语课本。黎明时分,早起晨练的人从仓库外面路过时,经常听到朗读英语的声音从值班室内传出。遗憾的是,1979年8月份高考揭晓,传胜仅以几分之差与大学擦肩而过,但在传胜的脸上,看不出任何失落的表情。1982年8月,传胜报考了泾县首届电大。三年之后,传胜以优异的成绩从电大毕业。扪心自问,十年浩劫,我和传胜在泾县乡下都没有读到书,但传胜是我们那个年代初中生的骄傲!
传胜来了,中等身材,胖瘦适中,乌黑的头发,笑声依旧。几年不见,岁月在传胜的身上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客厅开了空调,我和传胜见面激动的情绪,很快就安静下来。饮了一杯淡淡的清茶,传胜打开了带来的一幅隶书作品,“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左上角一行小字“业发雅正”。眼前这幅书法作品,让我惊呆了。真没想到,老朋友的字,现在写得这么俏,笔墨严谨,神韵自如。
传胜如实相告,他自幼爱好书法,始学唐楷,继学魏碑。在宣城工作期间,偷闲专攻隶书,先后临习《礼器》、《张迁》、《石门颂》等汉碑,并对汉简、帛书及清代隶书大家的墨迹进行了深入的研习。日常练习行书以《二王》为宗,篆书以《散氏盤》为范本临习。他练习书法重在修身养性。别人理解,淡然;不解,欣欣然。
好一个淡然、欣欣然。据我所知,传胜在书法上已经造诣很深,硕果累累。2012年,传胜书法作品在第二届全国离退休老干部书画邀请展中获金奖;在全国“华夏之星、书画人才海选”大赛中获优秀人才奖;在全国榜书名家精品展中被评为优秀作品。2013年,传胜的10幅书法作品被评为优秀作品并在北京军事博物馆展出······
传胜告诉我,退休后,练习书法就是他所追求的事业。尤其这几年闲居在家,天麻麻亮就起身练字,悬腕两个小时写下来,胳膊酸麻不已,老伴梦中未醒,全然不知。每天坚持练字5个小时左右,把丹气注入纸中,心血溶入笔墨,自我感觉日子过得很充实。
闲谈两小时,意犹未尽,传胜告辞,临出门告诉我一件事,他计划年底回泾县定居。究其原因,写字离不开山水,故乡的山水是他写字的灵性。我略有所悟,山水孕育出书法,书法赞美了山水。
书法,好像就是写字,但绝不仅仅是写字。传胜说得好:“得形容易,得神难。书法是心迹,也是时代精神气象的载体。学习隶书,难就难在能不能写出两汉的气象,这不仅是技术层面,还有精神层面、学养层面、阅历层面的事。这一切都要靠‘悟\’,悟则明,悟则通,悟则变,悟则进。”
传胜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如果说书法是汉字的舞姿,那么,从传胜的书法中我看出,这舞姿摇曳就是书法家的心性。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传胜退休后,醉迷于书法。从少年时代的墨痴到如今的泾川山人,已是《中国书画报》特聘书画家的他,给人的感觉就是纯真、淡定,“闲”不在外而在内啊!万境自闲,人心自闹;心闲,才有境闲。我想,传胜赋闲在家,过着一个普通人的生活,练习书法,来源于对泾头溪头青山绿水的苦恋。返璞归真,是书法的境界,也是传胜的境界。
新闻推荐
泾县讯 泾县花砖制作技艺、宣纸制品加工技艺、后山剪刀制作技艺、榔桥木梳制作技艺日前入选全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至此,该县已有绿茶涌溪火青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