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期
(三)名扬天下的诗人许棠。许棠,字文化,晚唐著名诗人,宣城泾县人。许棠学成之后四处漫游,据说他性格孤僻,难与人合。他听说诗人马戴佐大同军幕,招接文士,便前往拜见。马戴一见如旧,留连累月,两人只吟诗喝酒,不提其他。一天,马戴大会宾客,命人取出许棠的家书。许棠启缄阅读,始知马戴早已暗中派人给自己贫困的家中送去接济的钱物,很是感动。许棠早年累试不第,久困科场,直到唐懿宗咸通十二年(871年),才进士及第。此时的许棠已是白发之人。
许棠晚年创作《冬杪归陵阳别业》,其中之一回忆自己的漫游经历,多有酸楚。“游秦复滞燕,不觉近衰年。旅貌同柴毁,行衣对骨穿。篱寒多啄雀,木落断浮烟。楚夜闻鸣雁,犹疑在塞天。”另在《遣怀》诗中,许棠也表达了一个游子漂泊他乡抱负难酬的复杂心情:“此生何处遂,屑屑复悠悠。旧国归无计,他乡梦亦愁。飞尘长满眼,衰发暗添头。章句非经济,终难动五侯。”同样的愁绪,还流露于《寄江上弟妹》中:“无成归未得,不是不谋归。垂老登云路,犹胜守钓矶。大荒身去数,穷海信来稀。孤立皆难进,非关命独违。”
中第后,许棠调任泾县尉,他的好友、著名诗人郑谷赠诗赞扬他:“白头新作尉,县在故山中。高第能卑宦,前贤赏此风。”(《送许棠先辈之官泾县》)。又曾为江宁丞。后辞官归乡,唐王朝已处在大夏将倾、日薄西山之际,许棠或是看到了形势严峻,个人难有作为。他在《重归江南》中写道:“无成归故里,不似在他乡。岁月逐流水,山川空夕阳。回潮迷古渡,迸竹过邻墙。耆旧休存省,胡为止泪行。”从其诗作《忆宛陵旧居》看,许棠晚年是在宣城度过的,家就建在谢朓楼所在地的陵阳山上。“旧忆陵阳北,林园近板桥。江晴帆影满,野迥鹤声遥。岛径通山市,汀扉上海潮。秦城归去梦,夜夜到渔樵。”一首《题青山馆(谢公旧居)》则表现了诗人对谢朓的推崇:“境概殊诸处,依然是谢家。遗文齐日月,旧井照烟霞。水隔平芜远,山横度鸟斜。无人能此隐,来往谩兴嗟。”他还常与敬亭山下广教寺里的高僧清越上人诗文唱和:“南朝山半寺,谢脁故乡邻。岭上非无主,秋诗复有人。高禅星月近,野火虎狼驯。旧许陪闲社,终应待此身。”(《寄敬亭山清越上人》)
许棠工诗文,是晚唐诗坛“咸通十哲”的领军人物,《过洞庭湖》为其代表作,诗云:“惊波常不定,半日鬓堪斑。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鸟高恒畏坠,帆远却如闲。渔父闲相引,时歌浩渺间。”这首诗以一个“惊”字统摄全篇,出语不凡,极写洞庭湖浪涛接天、波澜壮阔的气象。就在读者的身心被洞庭湖的波涛所惊秫的时候,诗人却笔锋陡转,引出了“渔父闲相引,时歌浩渺间”的心定神闲,两相对照,一个“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渔人形象,鲜明地立在读者面前。这首诗虽作于晚唐,却不乏盛唐气象,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描写洞庭湖的著名佳构之一,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相得益彰,也为作者许棠带来了巨大声誉,时人称之“许洞庭”。他的朋友、晚唐著名诗人林宽赞扬他的诗作成就:“发枯穷律韵,字字合埙篪,日月所到处,姓名无不知。”(《送许棠先辈归宣城》)可见许棠当时诗名之高。
许棠一生勤于吟咏,老而弥坚,尤以五律见长,自陈“学剑虽无术,吟诗似有魔。已贫甘事晚,临老爱闲多。鸡犬唯随鹿,儿童只衣蓑。时因寻野叟,狂醉复狂歌。”许棠著有诗集一卷,今《诗词名句网》录其诗138首。他晚年创作的诗篇,不少与宣城有关,这些诗作,既有对时事的感怀,又有对自己生平际遇的咏叹,更多的还是表现了诗人关注民生的桑梓情怀,最为著名的就是《冬杪归陵阳别业五首》,如其一:“无媒归别业,所向自乖心。闾里故人少,田园荒草深。浪翻全失岸,竹迸别成林。鸥鸟犹相识,时来听苦吟。”其二:“眠云终未遂,策马暂休期。上国劳魂梦,中心甚别离。冰封岩溜断,雪压砌松欹。骨肉嗟名晚,看归却泪垂。”其三:“乡国乱离后,交亲半旅游。远闻诚可念,归见岂无愁。败苇迷荒径,寒蓑没坏舟。衡门终不掩,倚杖看波流。”
许棠不遇于时,一生仕途困顿,却因为自己的勤奋好学,在诗坛赢得显赫名气,他上接盛唐余绪,下开宋诗先河,在中国的文化史上应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完)
新闻推荐
距离泾县城区一个多小时车程的云岭镇银峰村,是一个非常僻静的村落,在这宁静的青山绿水间却藏有让人心潮涌动的红色历史。抗日战争时期,银峰村是新四军老一团政治处和临时医务所所在地,大山深处不仅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