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遗址目前发掘到的最小石铲,长度只有4厘米。一个大石铲制作精美,长度约有40厘米。
今报记者龚文颖 文/图
为配合南宁老口水利枢纽工程建设,近来,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对位于隆安县乔建镇的大龙潭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目前已初步完成了约3600平方米的考古发掘工作,发现了大量石铲和迄今广西最大最完整的石铲祭祀遗存。
惊:掘出数百石铲和碎片
6月17日,记者来到隆安县大龙潭遗址。遗址位于右江西面,背靠两座小山,地势平坦。它在1978年修建大龙潭酒厂宿舍时被发现,次年,考古人员在此发掘出大量石铲。该遗址是目前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石铲遗址,在学术界颇负盛名。为配合基建,今年3月起,考古人员再次对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
在发掘现场一处约60平方米的探方里,石铲林立,特别密集。“仅是这个探方就出土了70多个保存完整的石铲。”主持发掘工作的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谢广维说,目前考古人员发掘出完整的石铲近百个,较大的石铲碎片数百片。
记者看到,这些石铲形态各异,有楔形,有束腰形,还有双肩带袖形,几乎包含了此前发现的所有石铲形式。石铲的大小也不一样,较大的长40cm,宽18cm,最小的只有4×1.8cm,相当于成人两节手指的长度。
记者逐一观察,发现这些石铲多以页岩制作,有的只作了初步加工,轮廓和质地粗糙,像毛坯或半成品;有的打磨精致,外表光滑,造型美观。
奇:石铲群面朝东北方向
有趣的是,这些石铲呈现出明显的特点。
一是石铲大多刃部朝上,柄部朝下,呈“倒栽葱”状。显然,这并非随意为之,而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
二是多数石铲面朝东北,且面部向东北略微倾斜,一些体型稍大的石铲虽采用侧竖放置,但面部同样朝向东北方向,展现出一种强烈的指向意识。谢广维指着远处说:“前面就是右江,这些石铲几乎都是面朝右江的方向,跨过江面还有一座高山和石铲相对。古人在选择祭祀场所的时候,常常会和一些自然地理现象相联系,这种现象值得进一步探究。”
三是从整体排列上看,这些石铲并不整齐划一,甚至有些凌乱,但局部还是有规律可循。比如有的地方几把石铲呈“一”字排开,这或许可以解释为它们并非为同一次祭祀活动放置,可能在短期内存在多次祭祀的情况。
四是石铲放置的形态令人难以捉摸。这批石铲大多为单独放置,但也有部分为两件或3件叠在一起的,这种情况无论是刃部朝上直立摆放的石铲还是侧竖摆放的石铲都存在。其中有一些层叠的,是两个材质较差、只经过初加工的石铲,夹着一个材质较好、打磨精美的石铲,类似于“三明治”。这究竟出于什么样的目的,目前尚无法找到合理的解释。
由于除了石铲外,大龙潭遗址几乎没有其他文化遗物出土,令这些石铲的出现和摆放形貌十分费解。谢广维认为,这些石铲显然都是有意识摆放的,目前较合理的解释就是与农业祭祀有关。
疑:尚未发现人类居住遗址
根据推测,大龙潭遗址出土的这些石铲,为大约3900年前制作,其时,我国中原地区已进入青铜时代,而广西的先民仍生活在新石器时代晚期。
这些石铲是谁制作的?祭祀对象是谁?制作者是什么人?住在哪里?谢广维表示,由于这类遗址、遗物较为单一,而同期发现的遗址又往往不见这种造型独特的大石铲,因此很难确定它和广西同时期其他考古遗存之间的联系。要解决这个疑问,关键在于找到这类遗存所属群体的居住遗址。遗憾的是,目前考古人员在大龙潭遗址附近没有发现人类居住的遗址。
记者了解到,考古人员下一步计划对大龙潭遗址周边进行详细的考古调查,力求在这方面取得突破。关于祭祀对象到底是谁,也有待在发掘过程中进行土样分析,提供更多可供参考的依据。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这些静静肃立了近4000年的石铲会透露更多秘密,古人类的生产、生活、祭祀画卷将在我们面前缓缓展开。
新闻推荐
《南宁一富商被控“组团”到广东买老虎》后续买了3只老虎 富商被判13年并处罚金155万元,其他同伙也受到相应法律惩处
今报钦州讯(记者赵敏)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南宁富商徐某2013年曾3次组织15人,驾车前往广东雷州市,花巨款购买活虎,卖家则现宰现卖,当场交易(本报6月5日18版曾作报道)。12月29日,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