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塔对我而言,与其说是一个实体,不如说是一个文学意象。它象征着黑暗中的光明、危难中的希望、迷惘中的指路明灯。哪个懵懂少年心中没有一座希望的灯塔?哪个文学青年不赋予灯塔无限的想象?于是,灯塔不仅矗立在海岸峭壁之上,更深深扎根于每个善良人的心中。海明威摇动一叶扁舟,与灯塔渐行渐远,而他心中理想与抗争的灯塔却逐渐明亮起来,直到他本人也成为无数文学子孙心中不灭的灯塔。
生长在山区的我18岁便来到首都北京,从山地到平原,灯塔似乎离我越来越远了。然而漂泊在茫茫人海之中,我常常遥望心中理想的灯塔,就像康德仰望夜晚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特别是工作生活遭遇困难的时候,奋力前行却看不清方向的时候,心中那座忽明忽暗的灯塔就会渐渐明亮起来,沉睡的憧憬和不屈的意志就会挣扎着再一次扑向惊涛骇浪,全然不顾飓风和暗流将我带向何方。当然,大海也有阳光灿烂的时候,阳光下的灯塔变得婀娜多姿、挺拔峻峭、笑看绿海蓝天,于是就催生出诗情画意,就酝酿浪漫和爱情。有了灯塔,人们才得以登临远目,展开想象的翅膀;有了灯塔,生活才变得如此意味深长、充满希望。
正因为心中早有这样一座不灭的灯塔,当南海航海保障中心的朋友请我为《百年华光》书作序时,犹豫再三,还是自不量力地接受了。我知道自己从来不是一个灯塔专家,不配在这样一本专门记述历史灯塔故事的专著前作序。但由想象到实体,不失为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由此让我见识真正的灯塔,特别是浸润和记录着百年沧桑的历史灯塔,结识灯塔背后那些默默在时间深处为我们指路的灯塔人,不是一次难得的体验吗?
记录在本书中的十三座灯塔,都有百年以上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挖掘、整理、记录这十三座灯塔背后的故事,不仅是对灯塔史本身的梳理、抢救,也是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特殊回顾。灯塔作为凝固的历史象征,本身所蕴含的建筑意义、历史文化传承意义、对后人的启发意义,都是值得深入挖掘的。
透过作者的笔触,我不无痛楚地发现,十三座历史灯塔中,南澎岛、石碑山等处的灯塔已经被毁,有的甚至被一毁再毁。如今耸立在我们面前的,只是一座仿制建筑。真正的历史遗迹无论怎样“修旧如旧”,毕竟不是原来那个记录历史沧桑的原作了。古建筑学家罗哲文先生说:“文物史迹最大的特点是不能再造,毁掉一个就少一个。”
历史灯塔被毁原因复杂,既有战争的创伤,也有假发展经济之名的人为破坏。是不是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我不便妄加揣度。但我想起鲁迅先生所写的《论雷峰塔的倒掉》。为了一己私利的有意破坏,和虽非有意却毫无文物保护意识的“集体无意识”,或许也是造成历史灯塔光辉不再的重要原因吧。
所幸,还有八座灯塔基本保存完好,这让我感到欣慰。
我知道,建筑物集工艺技术、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于一身。就灯塔而言,虽然结构相对简单,但其所处位置的重要、指向功能的不可或缺和独特的充满审美意味的造型,使其具有其他建筑不可比拟的特殊作用和特殊意义。其中所蕴含的实用价值、审美功能以及对航海学、天文学等相关学科的作用,都值得深入考察、系统研究,对其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同样不可低估。
《百年华光》以每座灯塔的历史演变为线索,以纪实手法描述发生其中的精彩故事,仿佛历史重现,使我们在百年之后再次与历史隔空对话。于是,蚊尾洲灯塔为何而建,硇洲灯塔因何扬名,冠头岭灯塔如何一波三折,都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不仅如此,站在灯塔之上,比灯塔更为高大的,是那些默默奉献的灯塔人:倒在灯塔上的陈义,几度遇险的苏贵聪,以塔为家的黄灿明等等,这些平凡朴实的灯塔人,就是架设在迷惘生活中的灯塔,就是我们身边实实在在的指路人。
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度里,需要保护的建筑文物何止灯塔一项?而灯塔恰好是一个象征,灯塔的困境同样是众多建筑文物的困境。本书所做的工作虽然只是文字记录整理,但也是一份功德无量的事业,相信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显示出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记录一座灯塔,就是记录一段历史;记住一座灯塔,就是记住一群可敬的人。灯塔史连着近代中国的屈辱史,同时也连着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小小的一座灯塔,永远矗立在灯塔人的心里,永远明灭在中国人的记忆里。
新闻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