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峨的雪山、白色的云朵、欢乐的羊群、淳朴而清澈的笑容,这是大多数人心中西藏的模样。然而,对于援藏干部们来说,对西藏却有着更深刻的理解:缺氧、高寒、孤独、无尽的思念、艰险的路途……
在这里,援藏干部们克服了无法想象的困难,书写了自己的无悔青春。而来自泾县的程礼奎就是其中之一……
“来西藏,要一心一意干事业”
2013年7月5日,时任泾县计生委主任的程礼奎作为安徽省第五批援藏干部被派往西藏浪卡子县工作,为期三年。
浪卡子县是西藏山南地区海拔最高的县,藏语的意思是“白色鼻尖”。“如果说喜马拉雅山是宽厚的额头,那么浪卡子就是面容上俊俏的鼻尖。”程礼奎告诉记者,来到这里之后发现西藏三大圣湖之一的羊卓雍措恰好在境内。
每年,有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往羊卓雍措,且该地是几乎每名前往纳木错朝圣游客的必经之路。由于过去浪卡子县没有一座具备一定规模且稍上档次的旅游集散中心,每年路过羊卓雍措的游客要么通过旅游公司在一些居民家过夜,要么只能乘坐大巴车前往其他地区过夜。
怎样才能真正留得住游客?程礼奎和其他援藏干部们坐不住了,“建立一个集餐饮、住宿、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游客集散中心,就能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羊卓雍措游客集散困难、土特产销售难的问题!”程礼奎回忆,在等到省里的支持后,2013年底浪卡子县里第一个大型旅游集散中心开始规划建设,今年年底项目建设全部完毕。
“来西藏,要一心一意干事业。”如今已是浪卡子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的他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每年3月,都是西藏地区维稳的敏感时期。为了解藏民们的所思所想,程礼奎总会登上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山,走进藏民家中,通过翻译和藏民们拉家常。而连续在浪卡子县打隆镇驻村的一个月,成了拉近程礼奎和藏民们距离的“黄金期。”
“那是连续断水、断电的一个月。”程礼奎感慨,即便是这样也没能阻止他挨家挨户了解村民情况的脚步。打隆镇被誉为“被遗忘的小镇”,道路封闭多,村民进出不方便,游客想进村旅游更是一件大难事。程礼奎得知后,开始联系相关部门,在他的协调努力下,如今连接该镇和外界的乡村道路正火热建设中。
“来西藏,就是推动两地交流”
“羊卓雍措,湖光山色之美,冠绝山南。”“印象皖南,纸在泾县。”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如今程礼奎为推动两地交流,还会经常用这些简单的旅游宣传语,给两地做“广告”。
在他眼里,来西藏事业一样,家更一样。“西藏也是我的第二家乡,援藏干部不仅要做好援藏项目,更要做好皖藏两地交往、交流、交融工作。”到目前为止,浪卡子县和宣城两地交流人次已经破百。
虽然剩下的援藏时间只有仅仅半年时间,但程礼奎说三年援藏,一生援藏,就算援藏时间结束,自己仍要为两地交流做出点成绩。
坚定的信心不仅来自个人,更来自组织。组织的关怀是援藏干部在西藏努力工作最为坚实的后盾。
“市委对援藏干部和援藏工作高度重视。2013年8月23日至24日,市委主要领导亲自带队,不顾高寒缺氧,奔波数千公里,翻越5000米雪山,来到浪卡子县看望慰问宣城市的援藏干部。”程礼奎说,这给予了当时刚到藏区的他们极大的信心。
程礼奎向记者透露,宣城市还拿出100万元,用于支援浪卡子县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多却乡小学建设就是这笔资金的受益者之一。
“没有阳光房,道路未硬化,寒风吹来,风沙不断”是这所小学几十年来留给村民的印象。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程礼奎和同期的援藏干部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市里的这笔捐款正好解了大家的‘燃眉之急\’,我们用了部分钱改造了这所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程礼奎激动地说,建设完成后,不少从未学过汉语的藏族孩子们,还用不太熟练的汉语对他们直喊“谢谢,谢谢!”
在他印象里,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这都是皖藏之间的感情在加深,民族团结在增进的最好印证。他说,自己将全力做好最后半年的各项工作,援藏的接力棒依然会更好传递,援藏精神更会越传越远。
新闻推荐
众所周知,热带水果火龙果的生长环境一直很“特殊”,其正常生长要求气温在10度以上,而火龙果在亚热带成功种植并保证品质并非易事。但如今,在泾县汀溪乡漕溪村的绿沁园苗木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