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 社会新闻 财经新闻 股市新闻 国际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国内新闻 > 正文

别了, 宣城的“绿皮车”时代

来源:宣城日报 2016-02-07 23:11   https://www.yybnet.net/

“呜”的一声汽笛响起,7102次列车从宣城站缓缓驶出,时间定格在1月9日上午11点16分,列车长苏纪平站在车厢门口,向车站的人群挥了挥手。这是7102次列车最后一次驶过宣城站,随着7102次列车的离去,宣城正式告别“老车底”时代。

乘客向最后一辆“绿皮车”挥手告别。

皖赣线上的第一列

“老车底”是铁路工作人员内部叫法,它是指列车设备陈旧,无法配备空调,车速慢,是从“一通道”上转下来的旧车底。而在广大旅客口中,这种车被称之为“绿皮车”。“绿皮车”是中国铁路20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中国旅客列车最具代表性的形象。

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铁路部门不断加大对“绿皮车”淘汰和改造力度,至21世纪初“绿皮车”在干线上已很少见了。宣城站调度员高伟红告诉记者,7101/2次列车是典型的“冬天用锅炉取暖、夏天用电扇扇风”的“老车底”,也是宣城站最后一趟“绿皮”旅客列车。

7101/2次列车,定员940余人,途经江苏、安徽两省,全程371千米。其中下行方向南京站至黄山站运行8小时42分,使用车次为7101次;上行方向黄山站至南京站运行8小时41分,使用车次为7102次。1984年5月25日,皖赣线宣城段正式建成运行,线上的第一列旅客列车正是7101,彼时这列车还只有6节车厢。

1月8日9点53分,下行的7101次列车驶进宣城站,车站值班员谢大姐连忙跑到车边合影。谢大姐说,所有关于青春的记忆,都随着这班车的停运而珍藏。1984年6月1日,谢大姐第一天上班接的第一班车就是7101次列车,这一接就是30多年。30多年里,这列车多次易名,从491次到757次再到8507次,最终定名为7101/2次列车,并增至8节车厢,线路也从南京到景德镇,变更为南京到黄山。她也从青涩的值班“小姑娘”变成了“谢大姐”。

随着交通的快速发展,列车等级不断提升,老车底的“绿皮车”逐渐被淘汰,7101/2次的“慢”越来越不符合时代的发展。“列车车底太老,许多设备陈旧,就连头顶上的风扇都存在安全隐患。”对于老车底的淘汰,谢大姐颇感无奈。停靠十分钟后,7101次列车驶出宣城站。“我真是和7101/2共进退了。”望着列车渐行渐远,谢大姐喃喃说,等今年春运结束,她也就退休了。

文艺的清新之旅

因为慢,在2012年,沿线许多乘客发起了7101/2次列车的“文艺清新”之旅,当听说这趟列车即将停运,许多人便慕名来想再体验最后一次的文艺清新。

“很幸运的坐上属于烧煤时代的最后一班绿皮列车。”廖天媛坐在7102次列车上,拍了张火车停靠在宣城站的照片,在微信朋友圈里写下这段话。廖天媛是宁国人,目前在淮阴师范学院读大三,为了坐上这班列车,她花了3个小时。

廖天媛告诉记者,三年前,第一次踏上车,她就喜欢上了这班小电风扇吱吱响的列车。“我们这代人没有办法去体验90年代的故事,但坐上这列车,听见广播里的老歌曲,就好像回到了过去。”廖天媛说,她向往那种“从前慢,车马慢”的生活,在这列车上她总会带上一本《文艺风赏》,就着窗外的风景,度过一个闲适的下午。

追求这种情感体验的远非廖天媛一个人,今年67岁的韩斌靠着窗,静静地望着窗外。在他看来,窗外的景色和1968年比起来虽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车厢里的感觉却是一样的。彼时,他17岁,凭着一本学生证、一张介绍信,带着四五十个同学上了火车。几经辗转串联到了北京,终于在天安门广场上远远地看到了毛主席。

“那时候,行李架上、车座底下全是人,大家唱着《东方红》,背着毛主席语录,列车一路晃晃荡荡。”韩斌说,为了追忆那风风火火的青年记忆,这十几年来他总是刻意的去坐“绿皮车”,渐渐地7101/2次列车就成了他的首选,一年总要坐上几回。如今列车即将停运,这让他有些不舍,看到相熟的列车员,韩斌忍不住的问了句:“你这钥匙能开‘K’、\‘T’字头的车吗?”列车员告诉韩斌:“你是不是想留个纪念品?不过钥匙不能给你,你把车票保管好。”

对于57岁的廖建钢来说,列车驶出宣城,就离停运更近一步了。从20岁到现在,他在铁路上干了37年的安全员,前前后后换了好几列车,但7101/2次列车始终是他最钟爱的一列。廖建钢在这趟车上烧了7年开水,每天凌晨3点多,他就开始用煤炉烧水,灌进8个暖水瓶,给每个车厢分配一瓶,然后再灌满两大桶铁皮壶,推着去给车厢的旅客送水。有时候第八个水瓶刚灌满,第一个的水就已经不够热了。

说起为什么最钟爱7101/2,他有一堆理由:空气清新、能推着小车行走在车厢里……但最让他不舍得的还是皖南的山山水水:“我跑过许多地方,内蒙、东北、广西,但风景最好的还是皖南,尤其是绩溪,每到春秋两季,窗外的景色根本就看不够。”说完廖建钢别过脸,摘下头上白色的帽子,他说,他特别能理解为什么大家要管这列车叫“小清新”,在他看来,小清新是一种由车慢、景美延伸出的内心愉悦。

铁路上的“公交车”

最后一趟7102列车5号车厢窗户贴上了窗花、挂上了红灯笼,颇有点年味。但乘务员王一翠告诉记者,今年他再也不能在车上过春节了,在7101/2次列车上待了10年,每年有一半的时间是在车上度过的,包括了10个大年夜。相比于其他人寻求的“文艺清新”,王一翠更喜欢满车厢的人情味,这人情味来自皖南山区上车的质朴农民,他们亲切的称这列车为“铁路上的公交车”。

7101/2次列车途经宣城市宣城站、宁国站、绩溪站3个大站14个小站,全程票价只需8.5元,有些小站之间的票价只有2元,并且“站站停”,成为搭载沿途村民往来山村与城镇间的专车。

72岁的洪斌是宣州区孙埠人,在过去的30年里,无论是去宣城还是芜湖、黄山,他坐的一定是这列车,因此他和许多列车员都成了朋友。他曾经挑着土特产,在车厢里席地而坐,和同车的乘客们一路聊上几个小时,这时,王一翠等乘务员也会随身附和几句,再给他发根烟。如今7101/2停运了,洪斌说再也坐不上这样站站停又价格便宜的车了,再也难觅在欢声笑语中就到了目的地的“快活劲”了。

汪长佐至今还记得,十几年前列车每逢小站都会上下不少人,有时人太多,窗户就成了上下的通道,他就曾搭把手将人从窗户外拉进来。而这些人中,和他一样往来贩些土特产的农民也很多。“这班车不仅仅是票价便宜、站站停,最重要的是服务好。”汪长佐说那时候,乘务员的态度非常好,常常和他们这些席地而坐的乘客说笑两句。前不久他在网上看到了这列车要停运的消息,他特意让孙子买了张车票,最后再体验一下。

“我们这班车,冬天是‘冻车\’,冻得来回走,夏天是‘火车\’,碰哪哪烫手,但上车的农民非常车朴实,从来没有怨言,很尊重我们,一上车就给我们带来很多欢乐。”列车长冉权在车上干了28年,他告诉记者,去年“五一”期间,有一对情侣将手机、钱包、笔记本都落在了车上,被从宁国站上车的几个农民发现了,及时交给了他。

而让他最难忘是有一年车上一个乘客突然晕倒,另一名宣城籍的见习医生听到广播后,赶紧过来实施抢救,但最终没能挽回那位乘客的生命。“她在车上自责了好久,两只眼睛都哭红了,一个劲说自己没用。”冉权说,算算时间,这名女乘客也该转正了。讲完这个故事,冉权摘下帽子,从帽子里拿出一份叠好的列车时刻表,细细的数着列车行径在皖南大地上的14站。

冉权说,他最想去的地方是泾县。时常能听见乘客们说泾县好,但一直没有机会去,马上他也就跟着这列车退休了,尽管7101/2次列车不会行驶在皖南大地上了,但他还是要去常来看看。

新闻推荐

陈珉:妇产科母婴的“守护神” 周东红:捞纸车间的“大国工匠”

■在宣城,有一位女性朋友的贴心人,一位被亲切称为“母婴守护神”的医生,她就是宣城市政协委员、市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陈珉。工作二十多年来,陈...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查济游客爆棚2016-03-08 23:06
敬亭山抒怀2016-05-05 10:24
评论:(别了, 宣城的“绿皮车”时代)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